別樣華夏幸福


別樣華夏幸福


識時務者,能化冰雪。

2001年陽春,57歲的任正非在柏林兜了一圈後,深受啟發,回國後,立即發表了《華為的冬天》,大敲“警世鐘”,告誡華為上下:“冬天來了!”

而當時的華為,已是全國電子江湖的帶頭大哥,且上升勢頭迅猛。一位電子行業的老闆當即吐槽說:“老任這是杞人憂天!”

事實並非如此。當時,受IT行業嚴冬影響,華為內部已出現“冬天”的苗頭:市場低迷、訂單萎縮、人心浮動……

在此背景下,危機感十分強烈的任正非審時度勢,以力挽狂瀾的姿態,在華為內部掀起了一場籌備“過冬”運動。

首先,為了保持現金流,華為將一些非核心資產出讓:將華為電氣公司(安聖電源適配器)100%的股權以7.5億美元賣給了世界500強企業艾默生。

其次,加強各種合作,做大做強主業。當時,華為與3COM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企業數據網絡解決方案研究;緊隨其後,又與西門子牽手,併成立合資公司開發TD-SCDMA解決方案……

任正非過冬術非常巧妙——處置資產,保持現金流;加強合作,將錢花在核心主業上,以保持其在該領域的霸主地位。

正因為如此,華為才得以越冬,也從當時的吳下阿蒙,變為一家大而不倒的創新公司,併成就了別樣的華為。

華為的故事,相當勵志,也成為眾多“過冬”企業學習的榜樣。而在當下,這樣的故事在地產界正在上演。

最具代表者,當屬華夏幸福。

1

細心的觀察者應該看到,其實,當下的華夏幸福,與當時的華為處境神樣的相似:近一年來,華夏幸福的系列動作,與華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華為是當時通信電子領域的領頭羊;而華夏幸福則是產業新城領域的老大。

其次,二者都是危機感非常強烈的企業,且都能審時度勢,根據時局,調整戰略,並尋找機會,做大做強主業。

今年以來,地產風向大變,在萬科大喊“活下去”的9個月前,華夏幸福就審時度勢,準確判斷時局,並制定了“淡市”下的生存發展策略。

風物宜長放眼量。2018年1月31日,華夏幸福在北京召開首屆產業新城合作伙伴大會,並以“合作”為主題,全方位開放合作,包括同業夥伴、平臺夥伴、產業夥伴及金融夥伴等。

華夏幸福認為,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需要各界“共同搭建合作平臺,共同推進全面合作,共同構建陽光環境”。

春節後,華夏幸福總裁孟驚就公開表示,房企抱團取暖是大勢所趨,未來與其他開發商的合作方式多種多樣。

當時孟驚以環京區域為例,稱華夏幸福在此區域擁有充足的土地儲備,開發商在公開市場拿地難度加大的背景下,華夏幸福在此區域佔有主動權。

因此“合作”成了這家公司今年發展的主基調。

1月26日,華夏幸福就與旭輝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二者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首先在環滬、環京區域展開重點合作,隨著合作的深入,未來將會進一步擴大合作區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

此次合作展開後,華夏幸福在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備受關注的動作,當屬與平安的合作。7月10日,華夏幸福向平安資管轉讓其總股本的19.7%,作價137.7億元。

投資者對此點贊。消息一經發出,華夏幸福股價幾近漲停。

短短兩個月之後,二者正式簽約,成為戰略協同企業,在產業新城、綜合金融服務和新興實業協同等領域,加強合作。

而近年來,中國平安相繼入股了多家房地產上市公司,比如,除了華夏幸福外,還包括碧桂園、朗詩集團、融創中國、金地集團、旭輝集團、綠地控股、華潤地產、保利地產、九龍倉、協信。

而對於重點合作對象,平安通常會拿到二股東的席位。通過持股的方式與這些地產公司合作,不僅獲得了更加穩定而可靠的操盤手,同時也獲得了長期股權投資下的豐厚分紅以及一進一出的資本利得。

最具驚歎號的合作,當屬牽手萬科。

10月9日,華夏幸福發佈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就部分項目與北京萬科合作開發位於涿州、大廠、廊坊和霸州的項目,總用地面積約34萬平米,交易價格超32億元。

具體而言,華夏幸福將涿州公司、裕景公司、裕達公司及廊坊公司80%的股權及霸州公司65%的股權出讓給萬科。

兩大巨頭的牽手,不但投資者給了贊成票,也讓環境區域的購房者看到了信心。

2

其實,隨著樓市環境的變化,房企之間聯合拿地在不斷增加,合作開發已成為房企發展的重要模式。

房企間的合作在2018開年也更加明顯。1月25日、26日、27日,華夏幸福分別與東原、旭輝、陽光城三家房企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從合作框架上看,合作方向是土地的二級開發。

此次合作,是華夏幸福將其擅長的產業運營與擅長地產開發的企業嫁接,形成優勢互補,不難看出其做大做強的格局和氣勢。

除此之外,聯合在土地方面的合作更是不勝枚舉。

7月5日,備受關注的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123、124、132街坊地塊(新天地)競買結果出爐:瑞安房地產聯合永業以136.1億總價將其拿下。

再比如10月11日,中海聯合中環集團,將上海普陀的四宗地,以93.99億元拿下。

雲地產統計,尤其最近以來,包括萬科、保利、碧桂園等房企,合作拿地的比例進一步攀升。萬科合作拿地佔其總拿地的70%以上。

顯然,合作開發已是房地產開發的主流模式。

3

值得探討的是,華夏幸福為何要牽手萬科?

其實,在地產開發項目層面引入萬科,是華夏幸福年初所提的全面開放合作戰略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有利於盤活自身存量項目,優化現金流。各方同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同等條件下,華夏幸福同意在環京區域的其他項目優先與萬科進行合作。

而提升現金流更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主業。此前華夏幸福就發佈公告稱,房地產業務收入下降不存在持續性,公司已逐漸加快異地複製的速度以減少對環京的依賴。

華夏幸福總裁孟驚曾對外界表示在2018年2000億元的銷售目標占比中,環京市場和外地市場各佔一半。

這一戰略今年初見成效。華夏幸福2018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華夏幸福新增簽署產業新城與產業小鎮PPP正式協議10個,其中8個為產業新城項目,2個為產業小鎮項目,這些項目均全部位於非京津冀區域。

對萬科而言,實現了以合適的價格佈局環京區域的願望。

萬科相關負責人給出的解釋是,華夏幸福長期深耕環京區域,有著優秀的開發實力和品牌形象,而且,萬科持續看好環首都經濟圈的未來發展。

其實,今年以來,萬科在北京公開市場上的拿地較少,而加倉環京土地,也是一種及時的補倉。

當然,二者的合作,對環京市場來說是利好的。

首先,萬科在住宅領域,處於“零頭羊”地位,這對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特別是區域內的住宅開發品質的提升,會有較大的幫助。

其次,一個是產業新城領域的老大,一個是住宅領域的領先者,二者合作,有助於提升環京區域的整體形象及整個區域的信心。

由此看出,華夏幸福在下一盤大棋。

這盤大棋能夠讓華夏幸福更集中的發展“產業新城”。

這就是別樣的華夏幸福——正在上演當年華為的故事。

所以,有時候,審時度勢,抓大放小,也是一種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