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斷想武新坦

九華山斷想武新坦

遊覽參觀九華山,遊客對地藏王菩薩的“地藏精神”所折服,

而對閔公的“樂善好施”的獻身精神更為感動。

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

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99座寺廟,新落成的地藏王菩薩銅像99米高,遊人登乘,99個仰天台階,才能如願親臨,九九拾成也。九華群山眾壑,奇峰疊起,溪流飛瀑,怪石嶙峋,溪水潺潺,蒼松翠竹,奇麗清幽,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相映成趣,名勝古蹟,錯落其間。九華山古剎林立,香菸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海內外。

金秋十月,我接受中華全國閔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閔春光的盛情之邀,再次登臨九華山。同行的宿州閔氏宗親,同我一祥,不但被九華的山幽,鳥囀,竹林,花海,流泉,飛瀑,詩情,畫意,梵語,茶香……斦陶醉。更重要的,我們被 “大舍大得”的閔公“樂善好施”的精神所感同身受。

據史料記載,唐開元年間,金地藏航海入唐,歷盡艱辛,訪遍東亞所有名山,但他卻選中了九華山為其卓錫修行的道場。金地藏上山後,向九華山主閔讓和求一袈裟之地,閔讓和慨然應允其隨意選定。金地藏脫下袈裟,向空中一展,隨著驟起的山風,竟將九華山九十九座山峰盡數覆蓋。閔讓和為之敬服,遂將九華山盡數獻給金地藏,並攜子拜金地藏為師。其子出家為道明和尚,隨後閔讓和也離俗歸佛。至此,閔公與自己的小兒子道明同入佛門。在家雖有父子之情,但在佛門中只有同門師兄弟之別,依先入佛門為大的佛門規矩,兒子道明先進佛門為師兄,父輩閔公後入佛門為師弟。在佛門中,一家父子相侍一位菩薩,在九華山人們常說,“在家為父子,出家為兄弟”,指的就是父輩閔公與兒子道明。

可以說,九華山山主閔讓和,將九華山盡數獻給金地藏,並攜子拜金地藏為師。是“大舍”之舉,舍地捨身,“樂善好施”之精神,永世長存。你看!地藏禪師廟中地藏菩薩端坐在中間,而左邊是師兄道明,右首是師弟閔讓和,這不是地藏精神的經典式感應嗎?如今九華山閔公禪寺建設,以閔公殿為中心的一系列寺廟殿堂,地藏精神寬闊廣大,具有宏大力量;而閔公正是地藏精神的經典式感應。閔公父子為地藏獻地獻身,成就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使九華山融入寬闊深隧的地藏精神。閔公的功德更顯地藏菩薩的法力。這裡有閔公殿,有閔公墓,令道場更傾於完整,給地藏禪師熠熠生輝。大舍給你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大得另一扇窗。你失去了一種東西,必然會在其他地方收穫另一個饋贈。是的,九華山主閔讓和,為地藏菩薩施捨了99座山峰,作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我深信不疑,人的一生要有樂觀的心態,相信有失必有得。要捨得放棄,正確對待你的失去,因為失去可能是一種生活的福音,它預示著你的另一種獲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閔讓和和他的兒子道明,又同入佛門,為了弘揚地藏精神,為九華勝地增輝。

“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果真不假。詩歌離

不開山水,有了山水,平添幾分逸趣。山,厚重而堅定,萬年聳立不變,綿綿大山會接納我們人生中的種種感悟;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迴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粗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舊事回放,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真正正懂得放棄的深層意義,其實那才是一種厚實無價的豐碩收穫。水,則靈動柔和,因勢賦形,隨機多變,博大源深的清清流水能盪滌心靈!那滿眼山巒疊翠、流泉飛瀑,鋪展成一副流動的山水畫,真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美妙感覺。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遊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使得九華山名聲大噪!

九華山斷想武新坦


我們一步一個臺階,一路豪情一路歌,一眼望去,映出眼簾的“閔公殿”,金碧輝煌,我們在殿門前鋪地跪拜。轉身,我們又從左首拾級而上,邁上99個臺階,便是閔公墓了。此墓為唐代墳塋,碑中“閔公”二字依稀可辯。由於時代久遠,古墓中長出一株碩大楓樹,人稱“樹吃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設置水泥平臺。並附閔公墓碑文:閔公,名讓和,史稱閔員外,九華山人,相傳家產豐盈,樂善好施。某日,見一高僧身披袈裟,合十禪坐門前,閔公上前施禮,高僧道:“貧僧來此修持度生,只求一袈裟之地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笑道:“閔園百里之地皆我所有,何惜一袈裟之地乎”。未料,和尚脫下袈裟,口唸:“無量壽佛”。隨手一擲,頓時霞光萬道,袈裟遍覆九十九峰。閔公驚異,知是神僧,於時伏地叩拜,連稱:“不知神僧光駕,願為菩薩奉獻九十九峰”。

明萬曆年間,張雲漢所撰〖閔子世譜〗記載,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9年)閔子騫五十八孫閔旭.閔昶兄弟倆為尋根問祖,尋覓先祖閔公誠實守信的人格魅力。從宿州閔子鄉立遷九華,至明代初年,又從九華復業至宿州閔子祠。〖閔子世譜〗原文記載:遷九華者,亦昶也。遷撫州者,楨也。復業宿州者,思政也。具呈請衣巾,主祀事,守祠墓者,學與可敬等也。是為井井薪傳眉列者也。從而可見,閔公大舍大得的業績影響著世世代代閔氏族裔。說到這裡,人也像是迴歸了生命的本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實在是可遇不可求啊,在雲水間呼吸著自由清新的空氣,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蔥綠的濃蔭,天空的飛鳥,潺潺的溪流,幽深曲折的山路,混雜的野花香……一切都是淡淡的,一切都是靜靜的,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贈予……我,一種奉獻人生的願景油然而生!

九華山斷想武新坦


華燈初上,伏案沉思,心禁不住興奮起來。吟詩道:

九華勝境唯閔公,

樂善好施譽美名。

百歲宮前祈願鎖,

一片真心潤青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