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

江蘇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長江、淮河下游,東臨黃海,西鄰安徽,北接山東,南與浙江、上海接壤,京杭大運河縱貫全省南北。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江蘇居民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省會南京是中國的六朝古都,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三國時的東吳政權、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遊遍天下的徐霞客、著名戲劇家梅蘭芳,都出自於人傑地靈的江蘇。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位於江蘇南部,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千米,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這裡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太湖沿湖各市、縣均有航道與之相通,是江蘇省主要的內河航道之一,也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水庫,可調蓄洪水。湖中的島嶼與沿湖低山丘陵,都是經濟林木和溫帶果樹的栽培基地。太湖流域是中國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農產品豐盛,素稱“魚米之鄉”。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淮河中游,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古稱破釜塘,隋代稱洪澤浦,唐代始稱洪澤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1128年,黃河侵泗,在淮陰市附近奪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下游河道受黃河泥沙沉積淤高影響,排洩不暢,逐漸失去了入海水道,中、上游來水就在盱眙以東的一些小型湖泊中蓄積,使湖面相互連通,並逐漸擴大為洪澤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常年入湖水量約500億立方米,其中以淮河入湖水量為最多,約佔入湖總水量的70%以上,其餘來自潼河、濉河、安河。洪澤湖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型水庫,它西納淮河、南注長江、東通黃海、北連沂沭,是建設中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過水通道。洪澤湖的水生生物資源和溼地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周邊有華東最大的芒硝、岩鹽礦藏。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周莊

周莊是位於江蘇省崑山市的一個具有900多年曆史的水鄉古鎮,地處上海、蘇州之間的江南水鄉腹地。這裡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數百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全鎮一半以上的民居仍然為明清時代的建築,在僅有0.4平方千米的古鎮內,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四面環水,港汊分歧,咫尺往來,皆需舟楫”,正是古鎮周莊的真實寫照,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江蘇的城市

南京位於江蘇西南,是江蘇省的省會,也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電子、汽車、化工產品生產在全國位居前列。南京還是著名的六朝古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名勝古蹟,如今中華門西南的越城,是南京歷史上最早的城牆。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揚州位於江蘇中部,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41個少數民族在此居住。這裡水陸交通均非常便捷,農業發達,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風景優美,名勝眾多,尤其是瘦西湖,聚集了揚州園林的特色。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是全國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蘇州城內外多水巷小橋,有“東方威尼斯”之稱。蘇州歷來以其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吸引著各地的遊客。蘇州園林更是天下聞名,有“園林之城”的美名。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蘇州園林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則是東晉的闢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園林遍佈古城內外,共有宅地園林、市郊園林和寺廟園林3類。蘇州現存園林60多個,其中拙政園、留園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園,現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中山陵

中山陵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坐落在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群吸取了中國古代建築群的特點,依山勢由南向北逐次上升。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肅穆,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雖然只是為了自己排遣愁思,卻也讓楓橋與寒山寺知名天下。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十里楓橋西南不遠處,坐東朝西,門正對古運河。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寒山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它的規模和洛陽的白馬寺不相上下。寺院大門前有一條河,江村橋橫跨河上,水面上停泊著幾隻小船,供遊客使用。沿河兩岸,綠樹掩映,古民居青磚藍瓦,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一派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風光。當年的寒山寺鐘,據說已流入日本,現存寺內的大鐘是寒山寺重建時依據大鐘原樣仿製的。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寶華玉蘭·麋鹿

寶華玉蘭是落葉小喬木,高11米,胸徑30釐米,零星生長在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早期生長快,成年樹生長緩慢,花期3個月,果熟9個月。寶華玉蘭對於生長環境要求較高,條件惡劣則難以生長。現在僅於江蘇寶華山殘留18株,屬於瀕危物種。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麋鹿別名四不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得名。麋鹿原產於中國東部溼潤的平原、盆地,於18世紀在國內滅絕。現已從國外引回進行繁殖,在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了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也利於科學研究。

江蘇:創造了燦爛的吳文化、漢文化,並且不斷地將它們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