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古人的兒女教育,爲何要易子而教?


南懷瑾老師:古人的兒女教育,為何要易子而教?


古人的兒女教育,為何要易子而教?

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離婁》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有一天問老師:依照古禮,父親不自己教兒女,這是什麼道理?青年朋友們要注意,將來自己有了兒女時,要怎樣教育他們才比較妥當?兒女不由自己教,交給誰去教?

有一位現代名人,很有錢,也頗有地位,只可惜腦子有點糊塗。他有一個兒子,大概也和他父親一樣糊塗。不久前這位闊佬告訴朋友,他的兒子不見了,到哪裡也不知道。可是另一位朋友,後來因事到一所孤兒院中,看到一名院童,長得特別清秀,很面善,不像一般的院童。問到院方,得悉是一個不知來處的孤兒。問他家住哪裡,爸爸媽媽叫什麼,他都不知道。這位朋友一聽,馬上想起那位朋友走失的孩子,於是上前詢問他的姓名家世,父親是否某公司董事長某某。這孩子在詢問之下,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姓名身世,於是才由這位友人通知這位現代名人,將兒子認領回家。世界上就有如此的父子,順便想到,說來供大家一笑。

依照古禮,父親不教自己的兒女;但是為了子女日後的立身處世,社會上有些壞事情是應該讓兒女知道的。反觀我們中國的父母們,有幾個敢把社會上的壞事,或者某些人的醜事叫兒女瞭解?從前我有一個朋友就很難得,對於煙、酒、嫖、賭等不良嗜好,都帶兒女去看。可不是由自己帶,而是轉託朋友帶他的兒女到這些場合去,好讓他們認清楚什麼是壞事,對自己有害無益的都不能做。這是教育的一種方法。

現在的年輕人真可憐!家長們拼命要他們讀課本,不許看小說,結果讀得一個個呆頭呆腦,唸到大學、研究所都畢業了,而對於人情世故一點都不懂。所以我常常鼓勵他們看小說,我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不喜歡他們讀死書,有時候我帶著他們看小說,武俠小說、傳奇小說,無論什麼小說都看。不過他們自己找來了的小說要告訴我一聲,因為有一部份小說,如果還沒有到一定年齡,則不必看,看早了,不見得有好處。小說看多了,會懂得做人,也會通曉人情世故。小說上的那些人,差不多都是假的,而所描寫的事情,卻往往都是真的,在社會上就真的有那些事情。至於歷史上那些人都是真的,但有些事情,你沒有經驗就無法瞭解;沒有做過大官,就不知道大官的味道,那就只有看小說才能通曉。

孟子在這裡說,對兒女的教育,由父母親自來教,在情勢上是行不通的,因為父母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心態,正面的教育很難。孩子想看個電視,父母就擺出威嚴的態度,用命令的口吻禁止;而朋友較為客觀、理智,就不至於過分嚴肅。實際上兒女已經很累了,看一點電視輕鬆輕鬆,並不過分。

孟子說:對於子女,我們當然要以正道教導他們。子女如果不聽,就“繼之以怒” ,發脾氣了,不是打就是罵,於是反效果出來了。據我所知,許多家庭教育,所得的都是反效果。一些青年男女出了問題,都是家庭教育有問題,而不一定是問題家庭所造成的。父母太方正了,教育出來的兒女多半是死死板板;這樣的兒子,再教出來的孫子,就闆闆死死,更糟糕了。另有一種反效果,方正、嚴厲的教育下,激起了叛逆的心性,那就更麻煩了。這樣看下來,我非常同意孟子這個觀點。

而且在子女的眼中,認為父母教我不可以說謊,而他們自己卻一天到晚說謊。像有人要去午睡了,怕被人打擾,於是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來,就告訴客人說我不在。果然來了客人,孩子便說:爸爸在睡覺,爸爸說告訴客人他不在。像這樣的孩子,能責備他嗎?他絕對的對,因為他不說謊。為父母的平常也是教孩子不可以說謊,孩子沒有說謊,怎麼能責怪他呢?

父母不許孩子說謊,而孩子看見父母隨時都在說謊,這是一個事實。父母要求孩子要這樣那樣,而自己所做的又與所教的恰恰相反。像孔子、孟子,常常教別人要守信,而他們自己有時卻不守信,這又怎麼解釋?這就有層次上的差別,程度上的不同。就如剛說過的淳于髡那一節中“嫂溺援之以手” ,是可以的。教育也是如此,有時候需要權宜變通,但是子女還小的時候,是不會了解的。

所以教子女正,子女如果不正,就生氣責罰他們,子女心裡已經不滿了。子女再看看父母所做的,正與他們教自己的相反,於是就更憤憤不平了。因此,父子之間的代溝,相互的不滿,早在子女幼兒時期就已經播下了種子。所以孝道是很難講的。父母子女之間,如果有了芥蒂、嫌隙,那就太不幸了。

現在許多青年人都不滿現實,其實不止是現在,無論古今中外,青年人都是不滿現實的。縱然是最好的時代,一切都上軌道的社會,在青年人的心目中看來,也是不滿的、要挑剔的。中年以上的人都曾經走過青年時期,多少可以體會現代青年人的心理;只要從年輕人的一些小動作上,就可以看到他們不滿現狀的心態。例如一堵牆壁,裝修得蠻漂亮,他卻要畫上一條痕跡;一個好好的瓷瓶,他卻要用東西去敲敲似乎才過癮。他們這樣做有理由嗎?沒有理由,這是潛意識的反叛性和破壞性在作怪。所以

青年人之不滿現實,是當然的。作為一個領導人,在教育上,領導方法上,就要懂得這個道理。

古人易子而教,兩個互敬的朋友,往往相互教育對方的子女,因為父母有不方便親教之故。像現在的青年,幾乎沒有不犯自瀆毛病的,但父母們對於這種事都不教,因為不好意思開口。直到最近,教育界才開始正視和討論有關“性教育”方面。但在有些偏僻的地方,老師們碰到這一部分的教材就避而不談。

其實在六七十年前,也有這種教育,聰明的父母們就想出變通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易子而教的原則,由朋友來教;或者用講故事的方式,引用某些因此受害的現實例子,做啟發性、暗示性的誘導。這是為了孩子一生健康所繫,不得不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