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故事|一條好馬路,待幸福細數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在廣州,同福路可算是網紅曝光度最高的:不僅有本地人的美好回憶、有海珠區保留最完整的騎樓,還有熱度極高的各式小吃店。

同福路的美好,需要把節奏慢下來,才可以好好“品嚐”。這些幸福的細節,收藏在小店的角落,在本地人的言語,更在每一個老房子斑駁的痕跡中。

這條馬路的溫度、故事和味道,你可都一一知曉?

海珠旅行座標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 這些房子,留存幸福的溫度

從民國初年開路,同福路便逐漸建成數百棟連成一片的騎樓,騎樓主人大部分是當地的僑商。

除了騎樓特色,東山洋樓、西關大屋、世界首富——這些聽上去都跟廣州的“河南”(海珠區)毫無關係的關鍵詞,都坐落在同福路。

如今,這些被歲月珍愛的老房子,依舊留存了那些年幸福的溫度。

# 東山洋樓的幸福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紅磚洋樓大量出現在同福路的龍慶裡、龍驤大街一帶。

這批清末、民國建築群,與恩寧路、沙面、南華西等齊名。當時得益於十三行和一口通商的繁華,國外華僑紛紛回國在廣州投資。華僑們發現回報豐厚,便開始尋找合適的地方蓋別墅。

除了東山新河浦,富豪們就相中了同福路的龍驤大街、龍慶裡一帶位處“半山”,北鄰珠江,前有海幢寺,於是紛紛出資蓋“半山豪宅”。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這些豪宅,紅綠磚牆,通廊陽臺,羅馬門柱,石米批蕩,天台花園……中外合璧的建築風格,更成為了日軍侵華之前,當時以林克明為代表的民族建築師的最後一批得意之作。

和東山新河浦不一樣的是,這裡的洋樓更具備生活的氣息,幾乎都種滿了綠植,而且外立面保留完好,沒有太多的整飾。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居民的生活一片祥和,不時還會聽到幾聲的狗吠,值得花上大半天的時間,細讀每一幢洋樓的粵式生活故事。

# 西關大屋的幸福

趟櫳門、滿洲窗、腳石——這些西關大屋獨有的元素,在同福路的街巷中並不陌生。

這些“竹筒屋”一棟挨著一棟的建造,就在洋樓的不遠處,可謂是獨特的“廣州河南”(現海珠區)風景:偷偷告訴你,不管是西關抑或東山,洋樓和大屋都不會如此靠近。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廣州無疑是北京、上海之外的第三個重要角色。近一個半世紀的中國歷史,你會發現差不多有半數左右是由這三座城市書寫的。

雖然廣州人一次次被歷史推到風口浪尖,但在同福路的這片西關大屋群,你會發現他們總是隨遇而安,順應其變,任憑驚濤駭浪,廣州人總是憑著那份執著的務實精神,讓這個城市總是流露出一排寵辱不驚的從容氣象。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街頭攤檔的賣菜聲音不絕,西關大屋前乘涼的老人談笑風生,麻石街道奔跑的童年,依舊在延續。

這份街頭巷尾的處變不驚,當然也來自於同福路隱藏的首富故事。

# 世界首富的幸福

坐落在當今同福西路和同福中路的交界、廣州市第33中學附近,有一個凸起的小斜坡,在斜坡的頂端往下看,鋪滿石板路的一條蜿蜒小路,就是數百年前媲美秦淮河的漱珠湧。這個小斜坡的位置,便是原來的環珠橋。

清朝世界首富的潘振承和伍秉鑑,就是分別住在了漱珠湧的兩側。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這兩個人到底有多富?

“潘家每年消費值三萬法郎,一家的財產比起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將近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五十人一一羅列,中國獨佔六席,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謹、和珅、伍秉鑑、宋子文。

在西人眼裡,伍秉鑑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財富和信譽的象徵,可見其富有的程度和影響力。

今天,伍氏宗祠的舊址和潘氏的祠堂依舊有碑為證,可見同福路的前身,可是風水寶地。

■ 這些故事,流傳幸福的記憶

就如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指紋,不同地方的人,總會對不同的街道產生不同的眷戀。

生活在廣州里的人,恰好對名為“同福路”的故事,擁有不可抗拒的情懷。

# 同福路為何叫同福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民國開路名同福”的歷史,很多廣州人並不知曉。

那個時候,國民政府在廣州修建了大量的馬路,同福路把潘家、伍家的住宅一分為二,今天所看到的騎樓格局,正是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不同於同時期的西式騎樓,同福路騎樓以中式騎樓建築為代表,保留了嶺南“馬路—鋪廊—行棧”的街道空間模式,更有中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

仔細觀察,牆壁和樓柱裝有花雕和淺浮雕,圖案多為彩雲,寓意吉祥、多福。樓層正面牆上並排著兩至三扇窗,是最具有中式特色的滿洲窗。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至於同福路為何名為“同福路”?

據說是因為海幢寺福澤的緣故,也有一說是附近同福大街的緣故。

不過真相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今天年輕一輩的廣州人結婚,也會走一走這條充滿歷史和嶺南特色的老街,寓意“同福”白頭,和睦安康,此所謂“最美轉角”的最佳詮釋。

# 同福路為何如此多“龍”?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龍福路、寶龍直街、龍陽裡、龍溪首約、龍導通津、龍船崗、龍飛裡、龍隱裡、龍慶裡、龍鳳街……如果你來到這個片區,你一定會被這裡的街道名嚇到,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地區,在廣州城內,會有如此之多的“龍”字。

回到古代的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的皇帝劉巖在珠江以南的河南地,尋得一塊風水土地,於是效仿天子的模樣祭拜天地神靈,後來南漢被滅,這個地方就叫做“郊壇頂”(郊外祭壇的頂部)。

於是,通往郊壇頂的皇帝御道,當時叫做“龍尾道”,後來傳到老百姓的口中,就變成了今天的“龍導尾”。郊壇頂東面的鄉村,叫做“龍田鄉”,至今就衍生出眾多與“龍”相關的街道名字來了。

■ 這些小店,收藏幸福的味道

在同福路,有無數的小店,深得廣州人的喜愛,熊記雞粥、安樂燉品、炸姨小食……帶朋友來品嚐這些小店,領略這些廣州人才懂的幸福滋味。

# 幸福時刻,有贊記

同福路贊記,算是外地朋友來廣州,可以領略本地特色“顏值最高”的餅店。

琳琅滿目的品類,根據時令會製造不同的禮餅,還保留廣州傳統手作,光這三點就已經足夠吸睛。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清代學者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食語》曰:廣州之俗,歲終家家做各種茶點。又曰:廣州人過年前“家家打餅聲與搗衣相似,甚可聽”。

小小的一塊禮餅,體現廣州人對生活的嚮往,更傳承了千百年來廣式禮儀的傳統文化。

你可知道,每一塊禮餅,都記錄的習俗和故事?

# 芬芳百味,難捨棄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糖不甩”這款廣州經典的傳統小吃,在城內幾乎銷聲匿跡,在芬芳甜品卻銷售得如火如荼。

傳說如果女孩對上門提親的男孩“感冒”,家人就會給男孩送上一碟糖不甩,寓意糖甩不掉,甜在心頭,如膠似漆的幸福生活。

# 苦盡甘來,找林氏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白底紅字的店招——“林氏涼茶”,三十年來,都是如此樸素,安靜站在同福路漱珠橋的一端,在街坊心中有著不一般的分量。

藥材發出嫋嫋餘香,蔓延整個龍導尾,連起街頭街尾那一味街坊濃情。習慣了這種苦味,就覺得,其實那是滿滿的人情味。

生活雖苦,但苦盡一定甘來。來一瓶林氏涼茶,在命運這個遊戲裡,做定贏的玩家!

***************************

騎樓底下,攜手漫步。

歲月蹉跎,尋覓幸福。

送走多少匆匆腳步,

留住多少小小商鋪。

麻石街的日子依舊,

老房子的笑聲如故。

廣州幸得同福,

覓得相守幸福。

感謝合作方:Muatrip原地旅行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星標海珠君

想第一時間找到

海珠君瞭解最新資訊?

辦法很簡單,

先找到海珠君,

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即可。

海珠故事|一条好马路,待幸福细数 · 同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