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骨子裡的自卑,源於家長這2個習慣!

孩子骨子裡的自卑,源於家長這2個習慣!

孩子骨子裡的自卑,源於心理的很多固有的負面而錯誤的情緒和認知習慣。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自信的性格,就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避免產生以下這些錯誤的情緒和認知習慣。

01討 好 型 人 格

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兒。

幾乎每一個討好者都清楚討好別人會令自己很累,會令自己受很多委屈,會令自己喪失自我,會令自己變得軟弱。

討好別人不僅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而且還會對自己造成很多的損失。

儘管每個人在理智層面都很清楚討好行為的負面性,但對於每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根本無法停止對別人的討好。

孩子骨子裡的自卑,源於家長這2個習慣!

先來詳細分析一下討好型人格的特點:

1)、善於發現對方的慾望和需求——從小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害怕被拋棄、被忽視,所以一味地迎合對方的慾望和需求。

2)、習慣性地接受別人的要求,不懂拒絕——曾經,因為拒絕,他被“拋棄”過,久而久之,自我保護機制告訴他,接受所受到的傷害最小。為了“利益”最大化,他強化了這種模式。

3)、脾氣好,好好先生,但內心掙扎——非常害怕起衝突。自我保護機制告訴他,“”以和為貴”才能“化干戈為玉帛”。但其實內心五味雜陳、驚濤駭浪。

4)、渴望得到回報——最希望能夠得到安全感,因為他們總是“得不到”安全感上的滿足。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時常會過分地熱情和真誠,這並不是虛偽,只是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他們曾經失去而得不到的那份感情而已。

但是要知道,這種討好型人格持續時間久了,會讓你陷入一種心理障礙中,對於外界壓力會產生一種不耐受,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大多源於原生家庭。

“ 如果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撫養者敏感多疑、武斷獨斷、專制且佔有慾極強,屬於我們常說的偏執型人格,那麼孩子接收到的訊號就是,他需要滿足撫養者不正常的慾望和需求,才能夠得到他們的肯定和關注,長此以往,孩子便會向易怒型人格或討好型人格發展。 ”

其實每個人都有輕微的討好型人格特徵,這種人格會讓你更容易發現別人的想法和要求,更容易捕捉對方的慾望。

但凡事有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就容易產生自卑。

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

2、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原生家庭是推動孩子產生這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的主要力量。

父母一定要在這個問題上多一些思考和改變。

孩子骨子裡的自卑,源於家長這2個習慣!

02讓孩子沉湎於無意義的對比情緒中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想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拿孩子和別人比較了。這種比較的生活已經成為很多父母的成功程度和幸福程度的一個衡量標準了。

當然,這個比較包括向上性和向下性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當父母總是向上比較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有能力,不如別人努力,不如別人聽話懂事,久而久之,就會陷入深深的自卑。

所以大黃蜂給到各位家長的建議就是,平時多做縱向比較,少做橫向比較。

所謂的縱向比較,就是拿孩子的過去和現在比較。

而且儘可能地向下比較,也就是多留意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的進步,才能逐步地幫助孩子積累自信。

如果發現孩子近一段時間有些驕傲得意了,父母也可以少量地做縱向的向上比較,讓孩子意識到比過去退步了,進而調整心態,繼續努力。

所謂的橫向比較,自然就是拿著孩子與別人比。

如果對方身上確實有孩子值得學習的地方,鼓勵孩子向別人看齊,也未嘗不可。但父母絕不可以把橫向比較變成鼓勵孩子和鞭策孩子的常規方式,那樣很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父母不妨嘗試一下橫向的向下比較。

孩子平時聽慣了父母當著自己誇別人好,如果父母能夠反其道而行之,除了能讓孩子感到驚喜之外,也能幫孩子增強信心。

孩子骨子裡的自卑,源於家長這2個習慣!

總結:

多用縱向比較,少用橫向比較;

縱向向下比較常用,縱向向上比較智用;

橫向向下比較妙用,橫向向上比較少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