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生病、狀態差?如何化解孩子的「開學恐懼症」

緊張、生病、狀態差?如何化解孩子的“開學恐懼症”

文|張洪軍

案例1

張先生的兒子小恆是某小學三年級學生,張先生說,開學一週來,兒子天天喊肚子疼,問具體哪裡疼他也說不出來,奇怪的是每次發病都是在早上上學前,可是放學回到家就沒事了,活蹦亂跳的。他曾經帶兒子到醫院看過腸胃,也沒發現什麼問題。後來經過老師和家長的仔細開導後,小恆才說他是特別害怕開學,因為他在假期裡大部分時間用來打電腦遊戲,學校佈置的作業也做得很馬虎,擔心老師檢查和批評。但他的肚子疼不是裝的,是真的一到上學的時候就感到不舒服了。

案例2

劉輝是初二年級的學生,他非常苦惱地說,假期裡他既跟父母去了外地旅遊,又被送回老家陪爺爺、奶奶,幾乎整個假期都在瘋玩,很開心。可是一到開學,他就感到莫名地煩躁,心情也很緊張,平時在學校上課總是“雲遊四海”,聽不進老師講的內容,記筆記做作業的速度也慢了不少。晚上也老是胡思亂想,要到三更半夜才睡著,狀態越來越差。

解 析

愉快的暑假已經過去,迎來的是一個美好的秋天,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不少回到了久違的校園的孩子們卻出現了種種“開學恐懼症”,有的一去上學就覺得身體不舒服,有的心情煩躁無心向學……其實,每到新學期開學都會有不少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長假容易使人產生惰性,學生返校後難以調整心態,精力無法集中。而假期裡,一些孩子作息時間紊亂,擾亂了生物鐘。這種現象很正常,家長不必為此過度擔心,只要家長和老師配合得當,一般一個星期或更短的時間,孩子的焦慮情緒會自然消失。

由於假期生活空間以及生活方式的差異,加之學生彼此個性之間的不同,同時也由於學生在學校受歡迎程度各不相同,造成學生對新學期學校生活適應性強弱之間出現分化。有的同學常常慢了半拍,如果老師不給予重視,這種不良的開端往往可以影響到學生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傾向。

對於這種現象,學校和老師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應淡化學期“初”的概念,儘可能減少或徹底消除留給自己的“緩衝”時間。如果從認識和態度上已經迴歸到正常的學校教學、生活中來,各種常規工作、常規檢查與學期末沒有差異,就會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潛在暗示,這樣有助於學生感受到正常學校生活的氛圍已經非常濃厚。

此外,家長在開學後還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同時要保證營養均衡,多吃水果,多吃清淡食物。對於睡眠紊亂的孩子,應督促其早睡早起,調整好生物鐘。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協助老師做好學生的適應工作。一旦學生出現作業質量差,課堂學習效果低下,上課懶散之現象,老師就要與家庭取得聯繫,讓家長給予督促和配合。在學期初召開本學期的家長會,這也是一種氛圍,讓孩子知道家長正在瞭解孩子上個學期的表現,這樣孩子很快就會把現在與過去的一個學期建立聯繫,適應性也會加強。同時,通過家長會,家長還會了解到在新的學期裡孩子需要努力的方向。老師與家長應相互溝通,共同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