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若夫放懷今昔,浪跡山林,所以領稽古之幽情,敘懷人之朗抱也。當其春流將至,清風蜇生,每列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時流,嘗懷盛事:歲癸又醜曰,既雲契,諸賢慧然。將事有期於是,引清弦,攬虛竹;左長者,右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故知。或聘目於暮山,或寄骸於斯室。仰喚崇宇,俯帶躁湍,同和亭陰。觴臨水,次修能。竹契和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氣,蘭知興。與人同趣,隨天暢悟。有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娛彭悼觴。得列座之於於,託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惑懷之一一。暢哉此會,雖快足無以不有所述,豈文人能事為?大化自遷,所之於盡。不及攬其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品類,錄其殊茂。合初終之感,系後世之懷,不亦可磋矣。夫樂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察之誕也。一取一舍,固視宇宙之為;一感一興,亦極文情之至。況在萬年之峻地,為九老之盛遊,絲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管畢陳,觴詠間作,靜言未永,後會有修。雖人已異,由亦所慨鹹集。不隨不激,視之足以齊俯仰

清朝狀元石韞玉顛倒蘭亭序(墨跡)

之形;以興以群,信之足以一內外之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雖向之所敘,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石韞玉(1756~1837)字執如,號琢堂,又號花韻庵主人,江蘇吳縣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生,卒於宣宗道光十七年,年八十二歲。年十八,補吳縣舉博士弟子員。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一甲一名進士,為清朝開國以來第六十一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793年,他將《蘭亭序》324個字顛倒其文,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稱《顛倒蘭亭序》。1823年夏其取範氏天一閣所藏神龍本字鉤摹上石,時年67歲。

若夫放懷今昔,浪跡山林,所以領稽古之幽情,敘懷人之朗抱也。當其春流將至,清風蜇生,每列時流,嘗懷盛事:歲癸又醜曰,既雲契,諸賢慧然。將事有期於是,引清弦,攬虛竹;左長者,右故知。或聘目於暮山,或寄骸於斯室。仰喚崇宇,俯帶躁湍,同和亭陰。觴臨水,次修能。竹契和氣,蘭知興。與人同趣,隨天暢悟。有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娛彭悼觴。得列座之於於,託惑懷之一一。暢哉此會,雖快足無以不有所述,豈文人能事為?大化自遷,所之於盡。不及攬其品類,錄其殊茂。合初終之感,系後世之懷,不亦可磋矣。夫樂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誕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