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思維爲得到定製節目,揭祕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作者/Juno

週五晚上,是所有上班族放下工作準備好好放鬆的時間。這個時間段也是各家電視臺乃至視頻網站播出綜藝的高峰期,消遣成了最大的主題。

然而在一眾熱門綜藝的轟炸下,卻有一檔名為《知識就是力量》的節目偏偏要劍走偏鋒,非要在這個娛樂時間裡來一次40分鐘的硬派知識脫口秀,可謂綜藝紅海中的一股清流。

這不禁令人好奇,到底這檔節目做對了什麼才能脫穎而出呢?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據小娛仔細探究,這檔節目並不是一檔普通的網臺同步播出的節目,而是從知名知識服務品牌得到App孵化而來,其主講人正是得到App的創始人羅振宇。

電視賽道的嘗試,對得到而言還比較新鮮。但得到自然也有它的底氣:不僅擁有2300萬的用戶規模,粉絲基礎深厚,還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電視製作團隊砥礪鋒芒負責節目的製作。

更重要的是,這支團隊的經驗還不止於電視,在此之前,砥礪鋒芒還給騰訊做過節目、幫得到App做了一系列發佈會和跨年演講等網臺播出的節目,甚至還在得到App上做產品。他們早已完成了從傳統媒體投身到互聯網浪潮的轉型。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不過將電視節目的形態和互聯網思維糅合在一起,這仍然是一個很少人嘗試過的命題。而這支被得到App評價為“業內最資深的電視製作團隊”,又到底有怎樣的方法論呢?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用產品思維來定製節目


和砥礪鋒芒團隊負責人王崢的第一次見面,是在公司樓下的咖啡廳,她一頭栗色長髮,很酷,衣著極簡卻不拘一格,一見面遞給小娛一本書《極端製作》,是她此前創辦的節目《藝術人生》整個團隊一起出的作品。“極端製作”是她做電視節目的理念,製作團隊“砥礪”名字從這裡而來。

她告訴小娛,每次做完一個節目之後,總想留些東西當作個總結。《藝術人生》的那本書是第一次盛大的總結,那時候的王崢,26歲就當了央視的製片人,有了一檔家喻戶曉的節目,後來又做了領導。在傳統電視媒體裡,已經算得上是非常成功。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而她的第二次總結,她自己出來創業,和羅振宇的“得到App”合作,先後做了跨年演講,知識發佈會等一系列產品,這對於王崢和她的團隊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在此之前,這個團隊的絕大部分成員都有給央視製作節目的經驗,在傳統媒體中紮根多年,擁有著《非常6+1》《老梁觀世界》《一虎一席談》等知名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履歷豐富。但知識服務領域卻完全走的是互聯網思維的那一套。

梁寧在得到App上開課《產品思維30講》中說“我還記得那種茫然無措的感受。因為沒有認知框架,所以每天面對著各種正面、負面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否重要,到底應該如何識別?我們害怕自己的才華得不到賞識;自己努力了,卻總是被diss;害怕沒有得到正面的反饋,付出得不到回報。”

從傳統媒體突然到給新媒體最牛的得到App服務,王崢就是這個感受。

梁寧說:“而在今天這個時代,如果讓我給一個建議,那就是培養自己的產品能力。以上這些都不重要,產品能力會給你自信。為什麼?產品能力就是訓練一個人:判斷信息,抓住要點,整合有限的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並且獲得回報。”

王崢在給得到App服務的過程中,就是把自己和工作夥伴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在項目結束之後得到App發的感謝文字中,王崢看到,“感謝業內最資深的電視製作團隊砥礪鋒芒對節目品質的不懈追求。”團隊的人都很興奮和感動,得到了最嚴苛的互聯網公司的認可。

對節目品質的不懈追求——這就是王崢們交付給世界的產品。梁寧說:“別怕茫然,別怕被diss,別怕推倒重來。”

20多歲創辦《藝術人生》,之前作為北京廣播學院學生會主席組織廣院各種活動,後來還為自己的單身生活做了個微信公眾號“一個人的生活美學”,王崢經常說,做媒體、做活動自我感覺很有價值,但是給羅振宇做任何事,都覺得一下子回到解放前。因為,遇到了最能死磕的一群人。有人問王崢,給“知識服務”的公司做服務,這個該有多難呀!

是的,這個過程太難了。

王崢能很清晰地感覺到其中的區別。最明顯的不同就在於,原先他們做節目面向的是大眾,想到最多的一是收視率,二是自我創新,前者就意味著他們在呈現上必須對觀眾有一定的迎合,後者則在某種程度上是主創們的審美表達。但為知識服務產品做節目,則必須把這兩點拋開,完全以這檔節目針對的垂直用戶體驗為重點。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概括地來說,就是用產品思維在做節目。”王崢說。所謂的產品思維,就是首先,要找到產品的核心受眾,然後針對他們的需求去設計內容,節目的表現形式。因此,無論創意也好,環節也罷,其核心都是為了服務用戶。

在這檔知識脫口秀《知識就是力量》裡,每期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成為一個上進的人”、“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這種切中現實需要的論題,再圍繞這樣的內容和知識結合在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多知識層面的解決方案。

而根據主題內容所設計的節目形式,同樣也要從用戶的體驗出發。執行總導演靖晨告訴小娛,做這樣一檔產品化的知識節目,更注重觀眾的時間成本和學習效率。

為了讓所有觀眾都能在40分鐘的時間裡,快速吸收理解每期節目的知識點,節目設計了場景可視化、數據可視化、語詞可視化,讓觀眾在聽覺上吸收羅老師表達的同時,通過視覺表達快速幫助觀眾擴展和接收知識信息。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但這些“可視化”又必須控制好火候,之前做傳統電視節目時,都是希望用浮誇的視覺衝擊力和活躍氣氛的思維方式取悅觀眾,而這些套路在《知識就是力量》裡統統都要被棄用,因為羅振宇不想因此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而造成認知障礙,更不想因此“得不到用戶當時的真實反饋”。

因此為了精準地滿足這一類受眾的需求,王崢的團隊選擇了通過朋友圈去徵集、去互聯網企業定向邀請符合條件的觀眾。把這樣一批人拉到了現場,這樣主講人就能通過用戶即時的反饋來調整內容,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也能第一時間和這些受眾溝通存在的問題。

砥礪團隊中最年輕的導演張澤民,是個95後。他說,之前接觸的傳統節目都是要炫、要增強感知度,而這個節目中,知識可視化不是用來炫的,要自然流露、在該出現的段落才出現,每一處可視化必定是“有用”的,所有的一切輔助手段都要保證“實用度”。

“在我眼裡,《知識就是力量》是一個真實的‘產品’。”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從產品思維出發,體現在節目流程上。主編藍予介紹,從一期節目的開始到播出,要經過大大小小50道工序。一期節目包裝的種類、數量都有嚴格的標準,每期節目用多少個觀眾反應鏡頭、每個鏡頭多少秒。所有工作一人一崗,以保證執行和完成效果。目前,中國的電視欄目還沒有達到工業水準,但是他們都儘可能地以工業化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藍予的話來說:“每一期節目都是一場live show,無論鏡頭裡看得到、看不到的東西,我們都力求達到完美的體驗和呈現。”

從產品思維出發,另一個是體現在“被放棄”的字體設計上。總導演張昭告訴小娛,他們最初設計這個節目的字體時,依然還是用慣有的“美觀”,“創新”的思維。但這樣的字體方案卻被羅振宇和脫不花直接否決了,他們對字體只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字要大,第二,要用大白字。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我們覺得那個字體就簡直大到我們有點無法承受,但其實這樣的方式,是最能減少用戶認知障礙和注意力分散的,這種‘直給’,就是站在用戶對這個產品的體驗上去思考的。”

秉著同樣的原則,炫酷的燈光效果,後期製作中對羅振宇和觀眾反應的特寫,統統都被放棄。理由是一樣的:不希望對用戶在體驗過程中造成吸收理解課程上的障礙。

這些原有套路和創意的“減法”,恰恰折射出了團隊從做節目到做產品的轉型:他們不再是做單純的內容創作,而是從創作者轉變成了內容服務者。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電視節目的“新物種”


當然,要做出一個好的產品,光有“減法”自然還不夠,更重要的還是玩法的創新。正如羅振宇給團隊提出的核心要求:要做電視節目的“新物種”。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節目從播出時段和整體形式的匹配上說,就已經有了點“新物種”的意思。《知識就是力量》在每週五晚上的黃金時段播出,這個時間段,正好是各大綜藝播出的聚集地。在一眾娛樂消遣的節目當中,做一檔硬派的,單人的,長達四十分鐘的知識脫口秀,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反傳統”的行為。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羅老師的想法,就是挑戰其他人沒做過的事情。所謂的新物種,就是電視屏幕上沒見過的東西,它的本質就是反傳統電視的。”

反傳統電視的“新物種”,這個要求雖然很直接,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新”就意味觀眾從來沒有見過,但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誰也不知道。何況就得到App自身而言,已經有了像《羅輯思維》這種單人脫口秀,團隊不僅要做出一個在屏幕上沒有出現過的產品,還要和原有的羅輯思維做出區分度。

因此當時的團隊在籌備過程中,不僅拜訪了許多做電視這行的大咖,同時在每一個環節的打磨上都出了四五個方案。從場地的設計,錄製環境的選擇,到羅振宇的服裝選擇,特效公司的合作,按總導演楊特特的說法,“加起來是我們以前做一檔電視節目出的方案的好幾倍了。”

最終節目的重點放在了“將內容可視化”上:節目製作組會把每一期的內容重點挑出來,一方面用特效呈現或解釋重點文字,一方面則通過短劇動畫等形式對內容進行說明。

談到選擇突出可視化的原因,總導演張昭表示“第一是因為要在視覺上和《羅輯思維》做出區分度,第二是因為既然電視上見過的都不能用,我們就索性用一些電影和紀錄片的特效去呈現這些內容。”此外,這樣的方式也有利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從視覺上更好地理解記憶知識點。

於是在節目裡,觀眾可以在解釋“Yes and”方法論時看到即時表演這一技巧的小劇場,在聊到“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時看到在舞臺上同步表現了一個小孩子的成長軌跡,在舉例講到聖誕老人時看到羅振宇身後也突然出現“聖誕老人站在漫天的雪景裡”。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除了在“內容可視化”上發力,節目組的另一創新點則放在了整個“產品”的載體形式上,具體而言,可以分為舞美的“沉浸式體驗”和主講人的“人格化呈現”。

所謂的“沉浸式體驗”是源於話劇表演的一個概念,即通過全景式的視、觸、聽、嗅覺交互體驗,讓人猶如“身臨其境”。

在舞美的設計上,團隊借鑑了這一概念,他們首先做了一個圖書館式的場景,在舞臺的正中央擺了一張書桌,兩面的牆則做成三個大書架,整個景差不多就有11米高。這些書架上放滿了書,這些書中大部分都是真書。執行總導演靖晨告訴剁主,這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感覺真的就在圖書館裡學習一樣。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為了體現這樣的氛圍,觀眾臺也做了一個獨特的設計,不同於大部分節目專門的觀眾席,砥礪鋒芒則讓觀眾席地而坐,並和主講人的距離也僅有兩米,最終呈現出了類似古希臘先哲授課的自由氛圍,這樣不僅有利於現場觀眾集中注意力,也能讓屏幕前的觀眾更加沉浸於這個授課的場景中。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做有匠人精神的“超級鏈接者”


從一個資深的電視製作團隊,變成一個懂得“判斷信息,抓住要點,整合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產品”的團隊,這是砥礪鋒芒團隊創業一年半以來,互聯網浪潮帶給他們最大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得益於他們擁抱了知識服務產品這一典型互聯網產品,從合作中完成了自己的轉型。

但能夠成為羅振宇最信賴的團隊,砥礪鋒芒團隊靠的當然也不只是思維開放或學習能力強這樣的特質。一面擁有互聯網思維,一面擁有在這一行業打磨數十年的手藝,這種跨界的能力結合,才是砥礪鋒芒的核心競爭力。

就像王崢所言,“剛出來的時候會覺得過去的經驗都是包袱,要完全粉碎自己重新來,那時你會發現,經驗才能是正向的經驗。”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在央視的歷練讓這群人擁有更為嚴謹的職業態度,在打磨產品的細節上盡力追求完美。光是《知識就是力量》的前期籌備,團隊就花了差不多四五個月的時間,在每一個環節的合作伙伴上都反覆挑選,以求最好的效果。

特效公司,他們跑了十幾家,最後才確定了八家合作伙伴。舞美設計,換了四五個方案,最後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舞美設計師,王崢和總統籌鐺鐺、執行總導演靖晨冒著冰雹,去對方工作室拜訪。

執行總導演靖晨告訴小娛,她認為只有不動聲色地去把每個細節打磨到位,才能呈現出一種真正的高級感。這種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恰恰是快速迭代的互聯網行業中比較稀缺的。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團隊每個人都是好匠人,團隊的人自豪地說。每個人恪守把自己做成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團隊交付的原則。比如王崢就和團隊說你們別喊我王老師,叫我瑪麗姐,王瑪麗是她在央視當主任時寫”一個人的生活美學“時給自己起的名字。離開央視,不當主任了,王崢最大的願望是做大家最信賴的瑪麗姐。脫不花給王崢建議,市場信賴的一種人是用自己的名字給自己背書的人。

嚴謹的職業態度是經驗給團隊的第一重賦能,過往積累的人脈則是經驗的第二重賦能。

團隊裡的高手在各自領域中的深入沉浸,接觸了大量的精英資源。這些資源能讓節目的製作擁有國內最好的班底:田沁鑫的舞美設計,金鐵木的紀錄片特效團隊,董卿的御用造型師......砥礪鋒芒儼然佔據了一個“結構洞”的位置,一面連接著“最強手藝人聯盟”,一面則連接著互聯網的資源。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這種跨界聯合,正是團隊的最大優勢。王崢說自己最大的價值就是“大廚”,知道菜譜是啥,知道去哪裡找到最合適的“菜”,用怎樣的火候做出來。她的價值就是發現人才、激發人才、保護人才,王崢開玩笑說自己就是“人販子”,其實做的是王煜全說的未來世界中不會被替代的三類人“創新者”、“連接者”、“領導者”中的連接者,當項目羅振宇是創新者和領導者時,王崢樂意並且能夠貢獻的價值是“連接者”。

或許也正因如此,團隊才能持續交出一份從發佈會,跨年演講到脫口秀節目都讓得到App滿意的答案。

《知識就是力量》第一季結束後,砥礪鋒芒團隊又迅速地投入到了跨年演講的籌備當中,正如今年跨年演講結束之後的第二天,團隊就已經開始《知識就是力量》的討論會。在這種高強度的碰撞之中,砥礪鋒芒已經完成了多種互聯網產品的嘗試。

在為得到App製作節目的同時,砥礪還和騰訊新聞合作了一檔演講類節目。在王崢的思考裡,做定製的互聯網產品是他們的一個方向,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去做一些有自我表達的人文情懷類節目,去溫暖更多的人。

但他們的目光並不侷限於線上,王崢告訴小娛,最近他們也在考慮去做一些線下的業務。“例如為大科技公司辦年會,就是我們想做的一個方向。因為我們覺得年會肯定是要把一個企業的文化體現出來的,我們現在也有了很多服務甲方專門定製的經驗,又有內容把控的功底,做這樣的活動,我覺得我們是有優勢的。”

用產品思維為得到定製節目,揭秘砥礪鋒芒的製作方法論


對砥礪鋒芒而言,傳統媒體人的第一道轉型難關,他們已經闖過去了。但團隊的追求並不僅止於此。就像羅振宇在節目中說過的那句話一樣:“對未來有好奇、對知識有信賴、對自己有期許”,據團隊透露,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思考下一季《知識就是力量》,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了。

王崢告訴小娛,他們想針對這樣的用戶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有個這個“對於節目品質的不懈追求”的產品能力,就可以和高人聚合到一起,搭起偉大的結構,一起做很多很多神奇的事情。在互聯網做內容,充滿著想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