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脊樑」滄南:時代信仰的「基石」

「時代脊樑」滄南:時代信仰的“基石”

滄南和學生們在一起。



「時代脊樑」滄南:時代信仰的“基石”

滄南現在每天都堅持看書寫作。



「時代脊樑」滄南:時代信仰的“基石”

滄南上世紀90年代和同事的合影。



紅網時刻見習記者 郭千千湘潭報道

在今年9月10日湘潭大學60週年校慶上,一位老教授上臺發言,情真意切的話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老教授是湘潭大學哲學系退休教師滄南,他今年95歲高齡,1956年入黨,一輩子致力於毛澤東思想研究、宣傳與實踐,在長期的教書育人實踐中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生動地詮釋了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事業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的高尚品格。

初見滄南,是在湘潭大學毛澤東學院的圖書館裡。我們圍坐在圖書館內的一張長桌旁,滄南拄著一根醬色的柺杖,坐在桌子靠左邊的位置上。95歲的人了,氣色卻極好,紅潤的臉上點綴著兩撇白且濃密的眉毛,顯出幾分“梁山好漢”的粗狂。得知我們的目的,滄南笑彎了眼,說:“來採訪我的?那就隨便聊聊唄!”他像見老朋友一樣與我們交談,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邏輯清晰,聲音洪亮。

“我是1977年從武漢大學來到湘潭大學的,見證了湘大從荒蕪到建設成為一所規模宏大的大學城的奮鬥歷程。”滄南說。

1974年湘潭大學恢復立校,1977年,滄南響應黨的號召,懷著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隻身來到湘潭,成為了湘大覆校後的第一批教授之一。

當時湘大名為恢復,實為重建。學校處於初創時期,各項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圖書館、沒有教室、沒有教職員工宿舍、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燈,滄南和其他教師都分散住在周圍農民家裡,水要自己去水潭裡挑,煤炭、食物要自己到市裡買。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滄南說,當時他的心裡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牢記偉人囑託,把湘潭大學辦好。雖然苦,身心卻十分愉悅。

實際上,滄南來湘大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很不錯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1952年7月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留校任哲學教研究助教、講師。1959午6月調武漢大學哲學系任教,就已經任哲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但是滄南毅然放棄了原來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來到湘潭,支援湘大建設,並在湘大工作的第三年,就把家人接了過來,從此定居在湘潭,紮根在湘大。

正是帶著這種永遠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決心,懷著教書育人的初心和科教興國的滿腔熱情,滄南和老一輩湘大人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荒野上,宿農舍,點油燈,一邊勞動建校,一邊教學科研,在貧瘠的荒山土坡上,硬是肩挑背扛建起了一座大學城。

採訪過程中,滄南告訴我們,他最近想研究中國詩詞成語,探索唐詩宋詞和成語中的哲理。滄南71歲時從湘潭大學哲學系退休,但在他看來,“離退休”並非意味著頤養天年,遊山逛水。對共產黨員來說,人生的目標僅僅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生”。滄南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所以,離休後,他仍然堅持給學生們上黨課,做研究,幫助鼓勵過一屆又一屆的年輕學子,甚至和其中的很多學生成為了“忘年交”。

2015年,92歲高齡的滄南捐資20萬元在哲學系專門設立滄南獎學金,集中獎勵、資助一批表現優異的學生。滄南生活並不寬裕,這20萬元是他賣掉從1949年到2015年積攢的郵票所得。滄南的學生心疼老師生活拮据,便又籌集20萬元還給他。收到這筆錢,滄南心裡十分難受。“一方面感謝學生,一方面認為收了這20萬,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感到很慚愧。”滄南說。他出生貧寒,求學過程也歷經曲折,正是因為有無數好心人的資助,他才得以完成學業。滄南認為回報社會,是自己應該做的。湘大60週年校慶時,他便又把這20萬以湘大人的名義捐贈了出來。

現在,滄南的生活十分規律充實。早晨4點起床,7點在校園內散步一小時,上午看書,下午寫作,晚上準時收看新聞聯播,關心國家大事。從滄南的眼睛裡,我們看不到一絲衰老的疲憊,他跟我們談論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員的責任與義務,時而興致勃勃,時而義憤填膺。

“愛國,首先要敬業,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要解決思想問題,真正的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且說到做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信仰不能動搖。”滄南說。這是一個老黨員對黨、對國家的莊嚴承諾,也是滄南用一生來踐行的共產黨員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