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本人平時愛寫一些雜七雜八的文字,詩詞也是愛好之一,之前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算是無師自通吧。自娛自樂,獨自欣賞,也就沒有太過講究,皆是盡興亂寫一通。然後到了這裡,同廣大網友有了交流以及收穫前輩老師的提點指正,才知道詩詞之路並不簡單,也是有系統、有規範、有定律、有原則的,不禁一時汗顏。

做為一個詩詞愛好者,剛摸到了入門的門檻,其實也是有一些話如梗在喉,想一吐為快的。在自己,算是自我剖析,一個小的總結或鞭策,在各位面前,便是一點個人淺見,做為一個討論的話題,拋磚引玉。

如您嗤之以鼻,不屑下手,便當一樂罷了;如您覺得愚還堪一雕,敬請教誨;如您也有高見,歡迎留下點墨,討論一時。謝!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說起詩歌,中國最早的大概便是《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這是一首遠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被東漢趙曄編入《吳越春秋》,然後便是《詩經》,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算是中國古代詩歌真正的開端。詩歌的發展歷經漢魏南北朝直至隋唐,步入盛世,唐之後,詩歌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逐漸衰落。

到如今,不論詩或詞都很難再現初時的繁盛,至少不似古時能夠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那時各種文人詩會巍然成風,詩詞創作層出不窮,精彩絕綸者自然便天下傳頌。現在的人們寫詩詞恐怕就像寫一篇散文或唱一首歌一樣,更多的是一種消遣,一種個人情感的抒發。於是這也造成了詩詞的創作良萎不齊,使得很多秉承傳統的學者痛心,漸漸的,出現了一個現象,很多人看一首詩詞首先不是看它的主旨和表達的意思,而是去看格律,發現平仄不對亦或沒有按照《平水韻》或《詞林正韻》來寫,便被定為“這也叫詩?”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什麼叫詩呢?根據百度百科所寫,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成為歌。

因此詩的本質是一種文學體裁,它反映的是作者的情感或對生活的記錄。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而已,因此,詩的定義其實是非常廣泛的,不能說這個不合古韻便不能稱為詩,最多隻能說是“這也叫古體詩?”但是,似乎沒有什麼規定說一定要寫成古體詩吧?

古體詩的發展經過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一直到唐代,從四字、五言、七言以至排律等,可以看出,詩歌也是在不停的發展和豐富完善的,所以詩不僅僅只有古體詩,不能簡單的要求人們特別是充分融入了現代生活、節奏、情感的人們只能寫古體詩。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關於古韻,即大家認同的寫詩按照《平水韻》,填詞則按照《詞林正韻》。為什麼叫“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

最早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個韻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編制《唐韻》是《切韻》的一個增修本,共195個韻部,與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相同,其上、去二聲都比陸法言《切韻》多一個韻部。北宋陳彭年編纂《大宋重修廣韻》,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其書今已散佚,只能從元初黃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一書瞭解到一些概況。)

1223年,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共收錄漢字9504個,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認為並提出“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四條詩詞創作用韻方針,將《平水韻》重新校訂,並收入令許多人詬病的《中華新韻》中,將相臨的韻進行合併,分為14個韻部。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Open book at the beach near the sea

由“韻”的發展可以看出,各個時期的韻也是在不停的變化和整合之中,即——時過“音”遷,代有新韻。但是為什麼一提起《中華新韻》,很多人就不淡定了?他們以為這簡直是對詩詞文化的強迫割裂,是對古體詩的不尊重。認為格律詩詞畢竟是古典藝術形式,既然按平仄作詩填詞,不用“平水韻”便難稱之為詩。“新韻”的優勢無非是按現代漢語用韻,比“平水韻”少花些時間掌握,缺點則在於破壞了平上去入四聲的完整性,使寫出來的作品不倫不類。

這裡從兩個方面來探討,第一:“新韻”的易用性。根據資料可以看出,最早的韻有193個,至“平水韻”合併為106個,再到“新韻”則為14個(細分為36個),可以看出,不僅是“新韻”,在古時,對韻的合併也是在不斷進行之中的。這不由得令人想起當初簡體字的推出,也引起了相當多的爭議,暫且不論簡體字合不合理,但不可否認的是,簡體字對於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識字率、文化的普及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為對於相當多的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字,知道表達的意思,而不是討論尊不尊重古人造字的本意。

同理,“新韻”的作用也只是起到一個幫助初學者或詩詞愛好者更快的掌握寫詩做詞的方法或技巧,相當於一個入門的工具,而且現在更多的人寫詩作詞大多隻是用於個人表達思想和情感,並不是要參加專業的詩詞大會,所以個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苛求不能使用“新韻”。

試想,如果寫一首詩條條框框太多,那麼而且難以掌握,那麼還有多少人真正的願意去寫一首詩呢?這對於本就式微的詩詞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好事。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第二:“新韻”的合理性。由古至今,許多字的發音其實都是有微妙的變化,這樣必然導致“韻”的變化,比如入聲字已經不再有了,也基本沒有人去說,那麼強求按照“平上去入”四聲的“平水韻”來,其實是沒有多大現實意義的。可能某些地方方言中還有大量的入聲讀音,但那並不能作為代表性語言,即便拿《平水韻》來說,也是以當時流行最普通的“官話”為依據,並未囊括當時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劃韻,也不可能出現全國統一的韻書了。因此時代發展至今,當普通話已經成為大眾語言,以此為依據採用“新韻”實無可厚非。

再者,古體詩的標誌是什麼呢?僅僅是一個韻嗎?顯然不是,它應該包括體式、風格、神韻等諸多方面,韻僅僅是其中一個形式因素,而且不是決定因素。《平水韻》,是以宋音為依據劃分的,時過“音”遷,代有新韻,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古和今是相對的,《平水韻》對於宋以前的古音來說,也是“新韻”,與《詩經》《楚辭》相去甚遠,即於唐韻,亦有很多異處,難道能說宋以前的詩詞,就不算古體詩了甚至說不算詩了麼?

一本韻書的編寫,是對前人用韻的總結,因為前人用過,所以編入了。假設而言,如果當時有一個古人湊巧用瞭如今“新韻”中一個韻,然後被編入了《平水韻》,現在我們還能說那個韻是錯誤的嗎?所以事物都是發展的,新生事物的出現並不是要否定舊事物,而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它的本質裡其實已經包含了舊事物,只是進行了改變,以另一個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大聲說:不行!你換了個馬甲,就不是你了!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關於平仄,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平仄的基本作用是讓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使其具有聲音的美感。在詩歌中嚴格規定了每一句每一個字的平仄。這便造成了很多詩詞創作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問:你的平仄都不對,簡直是胡亂寫。

不過這句話中所忽略掉的是,所謂正確的平仄是按照古語的音調來的,對於說著現代普通話的我們的確是錯了。但是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從小說著沒有入聲的普通話,難道就為了寫一首詩,得先學習一下古人的發音,然後念給人聽嗎?估計聽的人多半也只會是一頭霧水吧。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平仄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讀起來好聽,那麼好聽這種主觀的東西可以被量化嗎?我覺得只要讀起來順口,有變化、有韻律,自己感覺還不錯就可以了,非要較真將每一個字的平仄固定下來,其實是件沒有特別大意義的事,那樣的話是否算是背離了詩詞創作的初衷了呢?

詩詞都是興之所至,有感而發,如果我們在寫詩時,先將韻書、平仄等公式化的東西拿出來,按照上面的字來挑選組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這樣的一首詩與從流水線上生產的工業產品又有多少分別呢?評論一首詩詞的好壞難道不應該從立意、主題、意境和詞句的優美等方面來進行嗎?最先就定下因為押韻錯誤、平仄不對,因此這不是一首好詩,這種論調實在是捨本而求未了。

說了這麼多,往小了說,這是詩詞的押韻、平仄等格律問題,往大了說,又何嘗沒有反應出中國的一個社會現象呢?什麼都要有一個規則,要圈起來框進去,出格便是不對、非正統、是叛逆。正如古時科舉考試時的八股文,什麼都規定好了,語氣、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都要相對成文,就連字數也有限制,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如此僵化的規則,怎麼談以試舉人?談突破?談創新?的確是有個別天才人物能脫穎而出,但那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便泯然眾人矣。所以說不是中國人缺乏創新精神,完全是被各種規則限制住了,創新意味著背叛、危險,如此怎麼去創新?如何敢去創新?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本來只是想簡單的談一下,誰知道落筆後一發不可收拾,寫了如此之多。在這裡我並不是反對押韻或平仄等這些自古的規定,傳承這麼多年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只想說的是沒有必要完全按照規定來進行創作,走心更重要。

也許您會說這篇文章真是又臭又長,我絕對不反對還舉雙手贊同,因為有句話說得好: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我想,對於寫詩來說,也應該保持這種寬容和允許不同聲音的態度。

畢竟我們只是想輕鬆的、愉悅的寫一首詩,僅此而已。

詩詞寫作的一點個人淺見—詩詞的押韻平仄究竟有多重要?純屬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