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油畫作者李節平:"畫農村農民,就是在畫我們自己"

《小夫妻》油畫作者李節平:

小夫妻 李節平

“這幅農民工題材畫作,很打眼,能把人的心抓住!”走進中國美術館,這裡正在舉辦“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一對來自河南的夫婦被油畫《小夫妻》吸引了,“這就是我們的寫照呀!”望著眼前這幅散發著質樸生活氣息的油畫,倆人感慨道。

畫作中的“小夫妻”身穿皺巴巴的T恤和短褲,上面沾滿了泥點子,他們手上的疤痕和臉頰凸起的青春痘很顯眼。丈夫手持泥刀,褲腿卷得高高的。妻子彎腰俯身,在一旁打下手,他們回眸凝視前方,嘴巴微張,露出牙齒。

“這幅作品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展露宏大的改革開放印記,而是從小人物切入,講述普通的城市建設者故事。”該畫的作者——廣東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李節平說。

2009年,李節平創作完成這幅油畫,其後,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上摘得金獎。這次,在北京舉辦的“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上,這幅作品成為觀眾關注的畫作。

雖已過去多年,談起創作初衷,這位50多歲的藝術家記憶深刻。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民世世代代恪守著“物離鄉貴,人離鄉賤”的祖訓,生活半徑只是從住房到耕地“巴掌大的地方”。改革開放後,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和轉移,青壯年農民開始離開土地,紛紛南下北上,到大城市打工。

2009年盛夏,李節平所在的廣州畫室附近來了一群貴州農民工。其中有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小冉,清瘦結實,施工隊屬他技術好。妻子叫小侯,在隊裡負責打下手,攪水泥、運磚頭,做一日三餐。小夫妻的目標是多攢點錢,“寄回家,讓娃兒讀書,今後能走出大山”。

平日裡,李節平喜歡坐在大院裡觀察他們。一天,小冉在抹牆,妻子挑水泥,這時,他摸出相機,輕喊了一聲,小冉回頭的一瞬間,他按下了快門。“從他們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這一代農民工內心中的蓬勃力量與期望,那是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李節平說,或許灰牆是他們的人生底色,但牆頂透出的一抹陽光,預示著未來與希望,這也正是中國數億農民工共同的希冀。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背後,站著一個個普通的建設者。傳神的《小夫妻》,就這樣在李節平的筆下面世了。

大前年,李節平又開始了“鄉野考察”,追隨農民工的腳步,農村、農家、農民成為他畫作的主角。他笑稱自己“可能是廣東畫家中對農村最瞭解的人之一”。展廳內,他的另一幅作品《春天的腳步》,就是農村“尋來的”一景。

李節平發現,不少青年農民工在城市打拼,積攢了一定資金和技能回鄉創業,有的已經做出了業績。外出勞務的流動大軍,一面接受城市現代文明的洗禮,一方面又把城市文明帶回農村。

李節平感受頗深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肚子填飽了,房子變高了,錢進腰包了,車子會跑了;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村舍城市化,農民亦農亦商,城鄉已然一體化。“作為一個畫家,通過畫作來展現改革開放農村、農民的變化,特別有意義!”

每次下鄉採風,他喜歡和村民坐在一起聊天,一起到田間勞作,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李節平家裡掛著一張廣東地圖,每到一個村子,他就用紅筆畫一個點,4年下來,這張地圖上的紅點超過了150個,總行程超過2萬公里。

多年間往返於鄉村小道,滿眼都是可觀可畫的景緻。在他的筆下,步入新時代的農村畫卷緩緩展開——返鄉的務工者腰包鼓起來了,建起了二層小樓;農民解放了雙手,智能收割機成為農田裡的主角;“互聯網 ”乘著新時代東風來到大山深處,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李節平筆下的務工者和農民形象越來越多,他笑稱,這些人為城市發展添磚加瓦,他們的樣子就是時代的樣子。今年10月,他將在廣東美術館辦一個大型的油畫展,把到廣東農村採風後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粵農百態”“路過的風景”“嶺南豐歌”等作品展示出來。

“藝術家創作的精品力作,應該鐫刻時代印跡、記錄歷史進程。”李節平強烈地感受到,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投身火熱的生活,把畫筆對準真實的人物,在其中記錄大時代,描繪大生活。他不會停下手中的畫筆,“畫農村農民,就是在畫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