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依然如舊的月色,終歸冰冷、孤獨

茅海建:《依然如舊的月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016-03-05草就

這兩天匆匆讀罷茅海建的這本學術隨筆集,還是有點想記錄的。

對於作者茅海建,史學大咖,無需多言。正如茅本人教育學生的方法一樣,讀一本書,瞭解一個人。我同樣深信,作者常常將自己的一些感情流淌在筆下,特別是以嚴謹著稱的史學類文章。不同情懷的作者有著不一般的讀後所感和不同的情懷流露。

同樣的,對於本書,我也僅僅敢對這一點做出僭越的臆測,當然這是茅本人最為反對的,我還是希望能從其訴諸文字的情懷儘量客觀的感同身受一樣,沒有茅那些年那些月光流淌,我想也未必能懂那種孤寂吧。

在這本文集中,正如書名所言,“月色”是很關鍵的詞,當然這是無關宏旨的,但卻飽含著茅本人太多的情感。他說“十年前(2003)在東京的那個夜晚,月光鋪床的景色,引出了第二天的悲愴陳辭”​。

茅是一個嚴謹的治史者,卻在筆端常常流露出文人的一種孤寂吧,也許太少人真的懂他了。太多的人善意提醒他“考據不是目的”,而他總難以走在宏觀敘事的陽光大道上來,只能不無孤寂地自我告慰“但願那陽光能早一點照射到我的身上。”師生之間的學術爭鳴也難以撫平其心靈深處的失落和寂寞,“我現在的學生不敢跟我對吵,他們似乎很尊重我,但這種尊重之後,又是我的失落”。幸好還有其導師陳旭麓的精神存在,

“我時常懷念我的導師陳旭麓教授……我能經常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尤其是我遇到困惑、困境和睏乏的時候。”

我大膽地臆測茅是個​感情細膩、多情感懷的讀書人,在學術論文上他能有那麼客觀的史料蒐集和史實重建,這是一種學術事功關懷;生活中,從其紀念文章來看,他是一個飽含深情的知識分子,對陳旭麓的師生之情,對人生的感嘆以及對現世的關懷。也許治思想史更符合多思多想、多愁善感,而孤寂與不同的學術旨趣也留下了依然如舊的月色。月色雖美,終歸冰冷……

我更願意閱讀學者的前言、後記以及生活隨筆,因為這沒有冷冰冰的客觀現實,總是帶著人性的溫度,讀這些文字,我能感同身受到那份淡淡的月色溫暖。

(以上所感,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希望不是對大學者的褻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