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回歸,配置均衡

截止2018年4月23日,基金公司發佈了2018年一季報,我們據此分析了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配置情況,值得關注的要點如下。

一、板塊配置:創業板配置比例回升

主板和中小板配置比例小幅提高,創業板配置比例明顯回升。2018Q1主動型基金重倉股持倉市值達到了5054.55億,配置比例(持倉市值比流通總市值)進一步上升至2.27%,連續兩個季度上升。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持股市值分別為3111.50億、1246.59億和696.45億,環比變化5.40%、10.22%和44.15%,配置比例分別為1.99%、2.97%和2.87%。創業板持倉市值增幅較大,主板、中小板持倉市值小幅增加,顯示出資金持續流入市場。2018年一季度,上證綜指下跌4.18%,中小板指下跌1.47%,創業板指上漲8.43%,創業板表現明顯優於主板和中小板。從配置上看,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配置比例較2017Q4均上升,其中創業板的增幅明顯。

從持倉市值的佔比上看,主板在連續提升六個季度後出現小幅回落,中小板與上季度基本持平,創業板有所回升。從最近幾個季度持倉市值的變化來看,資金投入持續向主板傾斜,但趨於平穩。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二、行業配置:金融消費減倉,TMT週期加倉

2018Q1基金持股分佈的行業上看,醫藥、食品飲料、電子元器件居前三,分別是13.77%、9.74%、9.39%。綜合、紡織服裝、鋼鐵的倉位最低,分別是0.03%、0.27%、0.32%。基金加倉最大的行業是醫藥、計算機、傳媒,較2017Q4增加4.23%、1.74%、1.56%。基金減倉最大的行業是食品飲料、非銀金融、電子元器件,分別減少了3.90%、2.64%、0.66%。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從超低配的角度看,醫藥、電子元器件、家電、食品飲料、傳媒的超配比例靠前,分別是7.14%、4.52%、4.50%、4.41%、2.80%。銀行、石油石化、非銀金融、電力及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的超配比例最低,分別是-8.33%、-3.65%、-2.56%、-2.41%、-2.04%。

與2017年四季度超配比例對比,增加最大的是醫藥、傳媒、計算機,變動比例是3.66%、1.43%、1.18%。減少最大的是食品飲料、非銀金融、電子元器件,變動比例是-3.68%、-2.34%、-0.74%。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從整個歷史來看,2018Q1基金持倉較歷史均值相對高的行業有電子元器件、醫藥和家電等行業,較歷史均值相對低的行業是銀行、交通運輸和電力及公用事業。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具體到各個大的板塊上,大金融和大消費減倉,TMT和週期加倉。

金融地產的持倉佔比15.17%,較2017Q4減少1.66%。金融地產歷史平均持倉佔比21.82%,目前處於歷史底部區域的上沿。

消費持倉佔比22.71%,較2017Q4減少4.43%。消費歷史平均持倉佔比21.62%,處於中部區域。

TMT持倉佔比20.83%,較2017Q4增加2.04%,在連續減倉8個季度後開始反轉加倉。TMT的歷史平均持倉佔比13.02%,目前處於中上區域。

週期板塊(鋼鐵、有色、煤炭、石化)持倉合計8.70%,較2017Q4增加1.11%。週期板塊的歷史平均持倉佔比19.57%,當前處於歷史底部。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三、個股配置:龍頭股持倉市值和比例均下降

我們梳理了2017年每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基金持倉市值最大的20只個股。2017年以來,中國平安、五糧液、貴州茅臺、格力電器、招商銀行等一直在前10,龍頭股的持倉度還是相對集中,但是持股市值由2017Q4的1557.49億下降到1492.26億,比例由34.1%下降到29.5%。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一季度,工商銀行、三安光電的持倉市值進入了前十,中興通訊的持倉市值退出了前20。分眾傳媒的持倉市值在2017年三季度進入前20,四季度上升到前10,2018年一季度進一步上升到第2。

「川財研究*策略」2018年基金一季報持倉:成長迴歸,配置均衡

風險提示

政策風險

宏觀政策出現較大變動;全球出現新的“黑天鵝”事件;

數據風險

結果依賴模型,模型可能失靈,不一定真實反應市場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