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新剖腹產數據:背後有多少悲劇


全球最新剖腹產數據:背後有多少悲劇

導語:隨著90後進入育齡和二胎時代來臨,因為恐懼順產的疼痛而選擇剖腹產的媽媽們不在少數。近期發生的一件產婦襲醫事件,除了掀起社會關於道德、法理的探討,更是將事件的導火索——剖腹產手術的選擇之問,推向了臺前。打人者強烈要求的剖腹產手術,真的是萬中無一的分娩最佳選擇嗎?醫生又緣何拒絕?最近一期《柳葉刀》裡,三篇關於剖腹產的論文齊發表,科學家們有話要說:

撰文 | 虎斑妞

製版 | 趙利

2000年至2015年,全球的剖腹產寶寶數量幾乎翻了一倍 —— 從12%增至21%。

眾所周知,作為挽救生命的神來之筆,剖腹產手術可以挽救存在出血、胎兒情況不穩定、高血壓或異位等併發症的母嬰。

然而,研究表明,

臨床中必需手術的情況只佔10%~15%。隨著非理性需求的增加,剖腹產手術在實際應用中逐漸偏離了臨床指導的要求。

有研究發現,一些富裕的國家和地區存在“過度手術”的現象,而貧窮的國家則明顯推廣不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庫的數據顯示,在169個國家和地區中,47個國家大量孕婦沒有條件做剖腹產手術;63個國家則“過度剖腹產”;至少有15個國家,40%以上的嬰兒都是剖腹產出生的——佔比最高的是多米尼加共和國,該國的寶寶們有58.1%通過剖腹產手術降生。

話說,出得起手術費就可以任性嗎?當然不!剖腹產手術可不是一件“有錢,任性”的瀟灑事。醫者仁心,醫囑不遵守不行!在非必需條件下強行剖腹,很可能給產婦帶來難以承受的痛苦——併發症和副作用令母嬰或將共同面臨險境。比如,剖腹產會導致子宮瘢痕,而這給未來的分娩增加了不少風險。醫學研究早已證明,子宮瘢痕與出血、胎盤發育異常、異位妊娠、死胎和早產有關。既往研究也表明,非必需的剖腹產較順產更不利於產後恢復。剖腹產畢竟是一項手術,科學數據給的答案亦符合這個邏輯——剖腹產孕婦死亡和致殘的風險高於順產。對於“強行剖腹出生”的寶寶來說,在激素、生長髮育、免疫等方面會產生一系列變化,科學家們對此也已經找到了相關證據。

一項研究跟蹤了全球9個區域剖腹產採納的趨勢,發現了本文第一段提到的那組數據——15年來翻倍的剖腹產寶寶們。調查還發現,在北美、西歐、拉丁美洲的加勒比地區,剖腹產採用率持續過高。而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區,手術率則明顯過低。此外,剖腹產率在南亞迅速增加,而在非洲則增長較慢。

中國和巴西是剖腹產手術率迅速增加的兩個國家,且多為非必需的。在中國,由於地域經濟和民俗差異,不同地區間的剖腹產率差別很大——最低的地區僅4%,而最高竟然達到62%。

來自肯尼亞的專家Marleen Temmerman表示,剖腹產比例的大幅增加,特別是非醫學必要的富裕地區的過度手術,令人擔憂,因為婦女和兒童不得不面臨相關的風險。她呼籲醫務人員、醫院、資助者、婦女和孕產婦家屬們,只有在臨床需要時才用剖腹產進行干預。同時,必須在貧困地區進一步推廣,使剖宮產普及開來。畢竟,出現併發症時,剖腹產的確可以挽救生命。

《柳葉刀》的論文還指出,有些地區,剖腹產被認為是具有保護性的,一旦術後發生併發症,醫生的執業風險也是低於順產的。此時再回看襲醫事件,真可謂“醫身醫病難醫心”啊!

所以,千萬別再被定勢思維迷惑,過度妖魔化順產帶來的疼痛和後遺症,而選擇非必需的剖腹產。正可謂:

盲目接飛刀,

風險少不了;

謹遵醫囑好,

平安生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