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有34所自主劃線的一流大學,自劃線有什麼利弊?

考研有34所自主劃線的一流大學,自劃線有什麼利弊?

文|劉冷絲

欄目|絲說考研

國內報考碩士生,兩種劃線方式——自主劃線和全國統一劃線。自劃線的高校有34所,全是原985高校,也是雙一流建設高校。

考研有34所自主劃線的一流大學,自劃線有什麼利弊?

自劃線高校名單

表面上看,自劃線的高校數量似乎不多,但是,這34所自劃線高校生源相對充足穩定,培養條件相對較好,總報考人數約佔全國碩士生報考總人數的35%,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複試分數線工作的基本穩定和錄取質量。

我首先想說的第一個問題,國家為什麼設立碩士研究生招生自劃線?

教育部按照按照我國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按照不同學科門類設置了2檔複試分數線——A區和B區,即教育發達地區和教育欠發達地區。不過,各分區內招生單位的生源數量和質量確實存在一定差別,比如,西安交通大學地處B類地區,但是其生源質量遠遠高於本類地區的平均水平。設置最低分數線的目的本是約束生源差的招生單位的招生行為,但本質是對招生單位自主權限的制約,是貌似公平的不公平政策。

考研有34所自主劃線的一流大學,自劃線有什麼利弊?

電子科技大學

2003年,教育部確立了34所高校試點自定複試分數線,這是對國家統一劃線政策的重要補充,是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利。

我想說的第二個問題,自劃線有什麼優勢呢?

34所高校自劃線的招生政策突出了高校研究生選拔過程中“確保質量,突出特色”的原則,改變了過去長期存在的“一刀切”式的分數線劃定模式,較好地兼顧了國家基本要求與高校個性化選拔的雙重需要,提高了研究生選拔的有效性和切實性。

碩士生入學考試的初試按照全國統考,這樣保證人才選拔的基本標準,複試按照各個高校自主確定考試內容,自主確定差額複試比例,保證有足夠比例的考生參加差額複試,改變複試只是走過場的“怪現狀”,複試有了實質性內容,可以對考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創新意識進行全面和深度考核,高校有了在複試考生中優中選優的可能,有利於高校積極探索多元性、多樣化的招考形式。

考研有34所自主劃線的一流大學,自劃線有什麼利弊?

山東大學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自劃線高校複試工作先於其他高校進行,對於一志願報考34所自劃線高校但未錄取的大量考生,可以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參加其他高校的調劑複試,使其他生源不足的招生單位能夠儘快調劑到更優秀的考生,增加了考生調劑錄取成功的機會。

第三,自劃線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34所高校並未能很好使用招生自主權。

自劃線本是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的一項舉措,但在實施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是濫用自主權,個別高校有了自主劃線的“自由”,亂使用手中的權利,為 個別“關係考生”降低分數標準,嚴重損害了考試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不會使用或者是沒有很好使用自主權,個別高校已經習慣了國家劃線,缺乏人才選拔的主體意識,缺乏創新人才選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存在“等國家線作為參考”的現象,個別高校還存在“作為自劃線學校不能比國家線低”的心理,這些框框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招生單位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特點進行人才自主選拔,也是對招生自主權的誤用。

考研有34所自主劃線的一流大學,自劃線有什麼利弊?

中南大學

二是具體招生過程中存在唯“出身論”傾向。

目前高校研究生招生中普遍存在“本科出身論”——本科就讀高校也成為錄取因素。

由於劃線的自主性,部分缺乏自律的自劃線高校刻意通過劃線設計,儘量多讓本校生上線,有針對性地將來自“985”“211”重點院校的本科生劃到線內,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研究生招生選拔過程的“本科出身論”,不但失去了研究生初試成績的應有分量和“成績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也助長了選人用人的不良社會習氣。

敬告|劉冷絲所有文章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首發媒體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各位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