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來到十字路口:傳騰訊正進行組織架構調整


再次來到十字路口:傳騰訊正進行組織架構調整


江湖傳言,騰訊將進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重點突出TO B業務。中國互聯網,傳言大部分均非空穴來風,即使從騰訊最近的一些動作來看,此次進行組織架構調整也八九不離十,騰訊雲全面發力、AI再獲無人駕駛測試牌照、Fit浮出水面。

今年的國內互聯網市場的確進入了一個轉折期,小米、美團匆忙赴港上市,滴滴、今日頭條麻煩纏身,京東股價大跌,阿里創始人馬雲宣佈即將“退休”,同時,無數的中小互聯網公司開始裁員、收縮戰線。但或許最壞的時候確實最好的時候,能夠讓高速運轉的互聯網公司們放緩腳步,重新審視一下市場和自身。

騰訊作為BAT一極,自2010年以來,無論在用戶口碑,還是創業公司融資市場,以及自身業績方面,獲得的讚譽似乎都超過了其它兩家。但是從去年開始,騰訊似乎回到了8年的輿論場中,被質疑抄襲不改、沒有夢想,就連一直堅挺的股價,在最近兩個月內也是跌跌不休。

我們不禁要問,騰訊到底怎麼了?

8年開放紅利


著名的3Q大戰和《狗X的騰訊》一定會成為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重要的兩件事,8年前,來自業界和輿論界的兩股力量一起撲向騰訊。也是自那時起,在深圳,馬化騰和騰訊迎來了自己的“改革開放”,對外,確立“資本+流量”的優勢,以此開啟席捲中國互聯網的大幕;對內,明確“內容+社交”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

從近兩年的結果看,這一戰略無疑是成功的。先看外部,如今的互聯網新貴幾乎都有騰訊的影子,美團、滴滴、拼多多、趣頭條、貓眼、摩拜、同程藝龍、眾安科技……如果稍加註意,不難發現,這些均是在各自領域有著話語權的公司,並且都在今年集中上市(除了眾安科技),單從資本回報率來看,騰訊的收益是相當可觀的。

再看內部的內容和社交,內容主力遊戲和社交主力微信不必多言,已是國內毫無爭議的細分領域霸主,另外,閱文集團、騰訊視頻、騰訊音樂、騰訊媒體(騰訊網、微信公眾號、天天快報)等均在內容的每個細分賽道進行佈局,不僅收割著流量,其中閱文集團去年上市,目前騰訊音樂也即將IPO。

毫無疑問,8年前的選擇,使得騰訊獲得了一次大發展的機會,在移動互聯網來臨時,抓住了機會。但是,大手筆的佈局和跑馬圈地式的發展也帶了越來越多的弊端。當然,有些是自身問題,有些則是環境因素所致。

先看財務數據,一直作為騰訊“現金牛”業務的遊戲今年遭遇重創,相關部門對遊戲版號政策進行調整,可預見的是即使恢復“放行”,在數量上也將受到限制,也就意味著遊戲內容產出將大幅下降。好在騰訊早已開始降低遊戲收入佔比,去年降至41%,今年前半年進一步降至34%,並且今年上半年收入增幅也開始下降。

同時,騰訊遊戲的強勢也再次陷入行業質疑,近日,華東一位遊戲公司CEO在朋友圈連發數條內容控訴騰訊,稱其依然不改抄襲本色,壟斷流量等等,不利於行業發展。這和8年前外界對騰訊的質疑何其相似。而那篇刷屏的《騰訊沒有夢想》中更是對騰訊遊戲的文化價值以及機制提出了質疑,只關心利益,而忽視品質和用戶。

再看微信,這個最早幫騰訊買到移動互聯網船票的超級APP,似乎在商業化的路上一直飄忽不定。最早的微生活、O2O嘗試都半途而廢,只有支付獨臂支撐,現在又在探索小程序的玩法,儘管目前來看,成功案例不少,但是終歸還是一個流量遊戲。而更為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微信在內部一家獨大,在部門合作方面困難重重,甚至其它部門員工說,外部公司和微信合作都比兄弟部門容易。這個伴隨著騰訊“改革開放”而誕生成長的APP,直到今天,唯一一個外部看來支持的內部產品是微視,這一點後面將詳細分析,也是一大信號。如果我們把其放在阿里、百度來看,不可思議。

另外一點就是流量增長問題,目前活躍用戶超過10億,但是未來的空間還有多大?按照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常規路徑,一方面是向全球市場擴張,但截至目前,微信的海外用戶更多還是中國人和華人,在中國公司出海第一站的東南亞,微信以及微信支付完敗於Line。國內,則面臨著抖音、知乎這類產品的分流,用戶量不一定少,但是在線時長將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騰訊8年前的“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紅利成就了騰訊的今天,同時,紅利也在逐步消失,遊戲與微信,這兩大“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面臨著新的桎梏。

轉型升級之困

作為生態型互聯網平臺,未來更加重要,老業務的穩定意味著動能不足,而如果老業務沒有衍生出新業務,並迅速做大,則意味著勢能不足。

按照經濟學常識,要想獲得新動能,騰訊必須通過積累的勢能尋找新的業務支撐點,來贏得市場對其未來的信心。對於騰訊而言,售賣流量的模式似乎已經進入了平穩期,很難再有大的突破,而尋找新的增長點似乎在新一波技術大潮中節奏慢了半拍。

我們先來看一下全球的幾大互聯網公司,谷歌已經從一家純搜索公司迅速切入人工智能,從底層到應用全覆蓋;亞馬遜由一家電商公司,孵化出強大的雲計算能力;阿里巴巴同樣,由電商而衍生出來的大數據、雲計算、金融等業務已經相當於再造一個阿里;百度也重新定位成一家人工智能供公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起於To C,如今依靠To C的勢能形成未來ToB的新動能,無論人工智能,還是雲計算,最大的收入來源都將是B端。

這一邏輯其實並不難理解,試想,互聯網對於C端的教育已經完成,一些平臺直接面對C的模式已經成熟,而用戶對整個生活中的體驗都要求越來越高,比如一些線下製造業、醫療、金融、零售、餐飲等等,但這些行業的數字化、自動化水平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存在巨大的B端需求市場,而鑑於之前的互聯網服務沉澱積累,BAT級別的互聯網平臺完全有能力幫助這部分企業進行升級。

或許,這就是騰訊此次組織架構調整的重點,在阿里已經憑藉雲計算、大數據切入國內B端市場的今天,騰訊在To B市場卻一直形不成合力,而一大原因即和組織架構有很大關係。

以騰訊云為例,目前最大的企業客戶是都屬於遊戲、視頻行業,據媒體報道,這還是因為這兩個行業在雲計算應用方面比較簡單,並且選擇騰訊雲也是主要看中其流量。言外之意,如果沒有附加條件,騰訊雲本身並無多大賣點。而在組織架構上,Fit有金融雲,而大部分雲計算業務又在社交網絡事業群,也就是說一項被其它互聯網巨頭視為未來核心增長點業務,在騰訊卻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再加上騰訊出了名的內部合作困難,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而阿里雲已經獨立運行近10年。

“騰訊雲的問題還在於停留在最基礎的階段,現在做純粹的底層雲架構服務已經沒有優勢了,比如阿里,之前的電商業務已經聚集了一批第三方服務商,因此在雲計算中,也逐步形成了底層基礎架構,中層Saas、Paas等服務,是一體化,而騰訊沒有這樣的優勢。”數字經濟實驗室首席專家明銳向字頭社表示。

因此,正如市場預測的那樣,騰訊此次組織架構調整,騰訊雲的統一整合將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之前的“互聯網+”業務,上面我們提到社交+內容,其實馬化騰還說另外半個核心業務,就是“互聯網+”。同樣,相比阿里新零售戰略在落地過程有逍遙子掛帥,新零售部門統一調配,騰訊的互聯網+也是分散的,每個部門都在做自己認為的“互聯網+”,而缺乏統一的戰略戰術部署,目前來看,更多的還是微信承擔主要功能,但是讓一個社交產品部門負責“互聯網+企業”,恐怕還是南轅北轍。無獨有偶,最近幾個企業家朋友怒懟企業微信,作為廣東企業,感情上支持微信企業版,但相比釘釘,體驗差很多,向騰訊反饋,但都石沉大海。因此,從這個維度將,習慣了和C端用戶打交道的微信,是否適合承擔起“小程序”這麼重要的“互聯網+”旗艦板塊,畢竟+的都是企業。

第三個板塊即金融,Fit一直沒有以事業群的方式面向外部,但是其作為對B端的重要業務,同樣是分散在不同部門。具體參考我們之前一篇文章《騰訊金融脫掉隱身衣》。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騰訊的老業務正在失去活力,而新業務一方面受制於前期勢能的積累,一方面受制於整個組織架構的掣肘。因此,我們認為,在新的十字路口,騰訊的確需要進行一次有重點的組織架構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