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編號

TW008

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是一條連接臺灣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與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山區的步道。屬古代淡蘭古道一部分,亦為目前僅存的路段之一(淡蘭古道為臺灣原住民所開闢,今萬華到宜蘭間的道路)。"草嶺"之名得自道旁山嶺芒草生長茂盛,幾乎不存其餘樹種。古道長約8.5公里,一面環山三面環海,有虎字碑,雄鎮蠻煙碑等古蹟,海景則可望見龜山島,在古道失去運輸用途後今日成為熱門景點,由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負責經營管理。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人文歷史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清代以前

《臺灣省通志》記載,一位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白蘭氏首先闢建了新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淡即淡水廳,以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今宜蘭縣),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就叫做"淡蘭古道"。由艋舺前往噶瑪蘭,必須經過三貂嶺與草嶺兩座山脈,因此,淡蘭古道又可分為"三貂古道"與"草嶺古道"。又有一說淡蘭古道是由嘉慶12年(1807年),臺灣知府楊廷理所開。

清代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清朝同治年間,於同治5年調任臺灣的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就任一年後,在他走過的淡蘭古道上,先後留下了金字碑、雄鎮蠻煙碑以及虎字碑,即使劉明燈對當時的臺灣貢獻與影響不多,但也因這些古蹟而被歷史所記載。

1881年左右,淡蘭古道是唯一由清政府認定的官道,沿途設有隘寮(募集壯丁保護行旅安全,類似現今保鏢)、遞鋪(傳遞信件貨物的轉接站)、驛站,十分方便與安全。因此臺灣先民到宜蘭開墾時,大多都是經過淡蘭古道;而官方巡視與交通頻繁,亦造就淡蘭古道上許多古蹟。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1897年10月8日看到虎字碑,寫出以下的文字:"接近嶺頂時,新路與舊道會合了。這裡有一塊大石,約六尺長,石面平滑,刻有草書體的虎字,筆勢雄渾,右側刻有同治六年冬,左側也刻有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等幾個字。這是由臺北進入宜蘭的越嶺道在修復的時候,所建立的歷史紀念物。附近沒多遠的地方就是嶺頂,也就是基隆郡與宜蘭郡的分界線。"

近代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宜蘭線鐵路1917年開始興建,1919年3月24日,位於平原的宜蘭=蘇澳間先行通車。同年5月5日,八堵=瑞芳間亦告竣工,但由於草嶺隧道工事尚在進行,此段尚不能直通宜蘭線,暫稱"瑞芳線"。

宜蘭線全部通車前,草嶺古道仍為兩地間的交通要道。旅客需至鄰近車站下車後,更換草鞋徒步過山。直至1924年隧道完工,列車得以直通運行才漸趨沒落。

草嶺周邊古道經歷約130年的演變,功能早已式微,今日僅存"三貂嶺古道"、"草嶺古道"與"隆嶺古道"三段,其餘路段已被鐵路、公路所取代。

虎字碑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位於古道最高之嶺頂啞口處的「虎字碑」海拔約330公尺,碑高一二六公分,寬七十五公分,「虎」字高一百公分,寬四十公分,字作草體,雄勁生動,如躍石上。

相傳劉明燈北巡過草嶺時,行進至此天候突然大變,煙霧四起,伸手難辨。原來此地盛傳有山魔棲息,吞雲吐霧,傷害人畜,商民往來,心懷畏懼,往往躊躇不前,影響古道運作;實則因位在草嶺古道的啞口段,路面狹窄,面臨山谷,氣流到此變得又強又急,故常有商賈人馬被強風吹翻。劉明燈於是取易經「風從虎、雲從龍」之意,以「虎嘯而穀風至」,「風至而霧散」的道理。劉明燈當時以芒花作筆,就地揮毫「虎」字,命屬下勒刻於巨石上,以鎮風魔。

虎字碑為市定三級古蹟,為少見的草書碑。虎字兩側各有一些線條刻畫在旁,對這些線條有兩種說法,一是當年留下的符咒,二是後人的破壞,各方多有猜測一直沒有定論,謎底直到數年前才被揭曉,驚訝地發現虎字碑旁的線條竟是甲骨文。這些字應是近人所刻,雖然一兩個字的筆劃不算正確,但仍可翻譯成文字,虎字左側的十六個字是「登此嵯峨,西望我區,哀哉我區,赤炎為禍」;右側的圖桉則是甲骨文的虎字。

相傳劉明燈屬虎,所以他很喜歡寫「虎」字,而且他寫的虎字尾巴都會往上翹,這是劉眀燈的風格,有的人說這是因為他想要顯現出老虎的威風。傳說劉明燈寫完草嶺古道這個虎字之後就常常頭痛,後來有一個算命的先生跟他說,這是因為他寫的虎字是「母的」,只有一隻母老虎它很寂寞,所以要再寫一隻公的老虎。因此劉明燈就寫了一隻公的老虎,這隻老虎尾巴沒有翹起來,比較像是一般我們看到的虎字,而從此劉明燈就不再頭痛了。

臺灣「虎字碑」共有兩座,而且還有公母之分,所以除了上述所說的「草嶺古道虎字碑」(母虎)之外,還有立於坪林茶葉博物館內的「坪林虎字碑」(公虎)。兩座碑字體類似,均為草書,只是運筆稍有不同;立碑的年代,前者為同治六年,後者為同治七年,立碑人則同為當時臺灣鎮總兵劉明燈。

資料訂正:在民國五十年間,為了開闢山區道路,而將坪林虎字碑搬到位於臺北市博愛營區的花園庭院內,「看管」了將近半個世紀,終於在民國九十四年底搬遷,現立於坪林茶葉博物館內。

特色

宜蘭牛舌餅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以麵粉、糖、蜜烘培成的傳統宜蘭風味薄餅,形狀像牛的舌頭而得名。目前有商家變化出抹茶、咖啡、乳酪等口味。

特產文化:昔時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父母必遵古禮將此餅穿孔掛於嬰兒胸前宴請來訪親友,籍此保佑孩童此後聰明伶俐;自古延傳迄今而成為蘭陽名餅,因其狀似牛舌故名為牛舌餅。

特產特色:宜蘭牛舌餅宜蘭的牛舌餅的特色是形狀窄、長、薄,口感脆、硬,無內餡,可算是餅乾的一種,因此除了在常溫下食用外,冷藏後另有一番風味,材料是麵粉、砂糖、蜂蜜等,將材料混合且杆成長薄形狀,並在表面中心縱劃一道切痕後烤制而成。現在某些店家還會加入奶粉製成牛奶口味的牛舌餅。

渡小月

古道大字典TW008-草嶺古道: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創店近40年,傳承四代,為宜蘭市歷史最悠久的古風老店之一。原以外燴起家的渡小月,大月包外燴,小月自家做,故名渡小月。渡小月是蘭陽地區少數專以地道蘭陽傳統菜知名的餐館,多項招牌菜,皆以純熟細膩的手工取勝,其中尤以做工繁複的糕渣口碑最佳,此外,什錦富貴的肝花、香滑欲滴的芋泥,都別具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