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的侗族建築——鼓樓,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


侗族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地區。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從形式上分為歇山式(俗稱屋頂形,因侗族房屋多為歇山頂形而出名)和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鼓樓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圖為湖南“萬和樓”。

飛閣垂簷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簷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在古代侗族鼓樓還有作為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等作用,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圖為肇興侗寨姑娘和小夥在寨門迎接遊客。

追溯鼓樓的起源,也許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關於中國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如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不過,巢居只是還未完全開化的民族簡陋的住屋而已,但從起源上看,所有幹欄式木構建築都同巢居有淵源關係,鼓樓當然也不例外。圖為侗族群眾在協力組裝鼓樓構件。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圖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平巖村舉行平寨獨柱鼓樓上樑儀式,數千名侗族同胞與遠道而來的遊客以蘆笙踩堂、上樑祭祀、百家宴等多彩活動歡慶鼓樓上樑。

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圖為貴州省從江縣佔裡侗寨鼓樓。鼓樓以當地盛產的粗壯、完整的杉木為木材,以木榫、木栓穿合構架而成,不用一釘一鉚。樓層都是奇數,並且由下而上逐層縮小,建成後的鼓樓,外形象極了杉樹。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圖為侗族群眾將鼓樓梁木緩緩上拉。


鼓樓建築系木質的四柱貫頂,多柱支架八角密簷塔式結構。"神奇的建築師"憑一根丈杆,一支筆,錯綜複雜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開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釘一鉚,銜接不隙,絲毫不差,牢固嚴謹,經風霜,歷雨露,百年不倒。更為罕見者是神奇的獨柱鼓樓。為了裝飾、防腐,在鼓樓的外額上抹粉描繪或白灰泥塑龍鳳鳥獸,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風情的油飾圖案。琳琅滿目,栩栩如生。圖為廣西三江侗寨舉行的獨柱鼓樓上樑儀式。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也被譽為“歌的海洋”。一位遊客在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的鼓樓上看風景。

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平時的鼓樓也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圖為貴州東南部侗族聚居的黎平侗族鼓樓。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侗族人民擅長建築,而且其建築獨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樓疊立、花橋橫跨,幹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構成侗寨的特有風光,但又樓和風雨橋最為引人注目,它的整個建築以不用一釘一鉚而聞名於世。圖為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貴州省榕江縣車寨鼓樓。

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裡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風雨橋的建設即利於交通、休息避雨、會友、觀賞江面風景,同時可美化侗寨環境,所以,風雨橋又叫花橋。圖為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月亮街的三江鼓樓。

鼓樓、花橋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被譽為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株奇葩,古村寨和吊腳樓民居被譽為"傳統文化明珠"和"民間收藏的寶藏"。鼓樓是中國侗族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圖為擁有“世界樓橋之鄉”美譽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又新落成一座龍吉風雨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