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基礎簡介

MPLS基礎簡介


MPLS基礎簡介

介紹MPLS的定義、由來和作用。

定義

多協議標籤交換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種IP(Internet Protocol)骨幹網技術。MPLS在無連接的IP網絡上引入面向連接的標籤交換概念,將第三層路由技術和第二層交換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了IP路由的靈活性和二層交換的簡捷性。

MPLS起源於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其核心技術可擴展到多種網絡協議,包括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和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等。MPLS中的“Multiprotocol”指的就是支持多種網絡協議。

由此可見,MPLS並不是一種業務或者應用,它實際上是一種隧道技術。這種技術不僅支持多種高層協議與業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信息傳輸的安全性。

目的

90年代中期,隨著IP技術的快速發展,Internet數據海量增長。但由於硬件技術存在限制,基於最長匹配算法的IP技術必須使用軟件查找路由,轉發性能低下,因此IP技術的轉發性能成為當時限制網絡發展的瓶頸。

為了適應網絡的發展,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技術應運而生。ATM採用定長標籤,並且只需要維護比路由表規模小得多的標籤表,能夠提供比IP路由方式高得多的轉發性能。然而,ATM協議相對複雜,且ATM網絡部署成本高,這使得ATM技術很難普及。

傳統的IP技術簡單,且部署成本低。如何結合IP與ATM的優點成為當時熱門話題。多協議標籤交換技術MPLS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MPLS最初是為了提高路由器的轉發速度而提出的。與傳統IP路由方式相比,它在數據轉發時,只在網絡邊緣分析IP報文頭,而不用在每一跳都分析IP報文頭,節約了處理時間。

隨著專用集成電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技術的發展,路由查找速度已經不是阻礙網絡發展的瓶頸。這使得MPLS在提高轉發速度方面不再具備明顯的優勢。但是MPLS支持多層標籤和轉發平面面向連接的特性,使其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流量工程、QoS(Quality of Service)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