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不喜歡的那一個?

這種現象真的很普遍,十個指頭總有長短,難得一般齊的,一方面,大小先後有不同,一方面父母真的喜好偏心不公,也有各人立場,看問題角度不同而形成的,造成的原因必是多樣的,不是單一的。

愛哭的孩孑有糖吃,老實的孩子多吃虧,孝順實幹的往往不會說,會說的多不會幹。人都有好捧不愛被責的特點,上了年歲的人就更突出,實話實說常不受喜歡,付出越多越不討好,曲意逢迎,謊話連遍,會哄會騙的卻是得寵愛,孝順的愛管事兒,更易被評說不討好,不做事的,只會哄哄蒙的卻得褒獎。老人形成了固定思維,總有細婆煮飯燶燶香的偏心,不喜愛的那個怎麼做都是不討好的,喜歡偏心的那個做得多不好,也是好的。父母不公,過分偏心溺愛是主要的一大原因,兒女自私,各打小九九也是一大因。兒女多的,父母往往偏愛溺小的,對大的卻嚴要,結果就出現兩極端,大的怎麼孝順多做,也不落好,小的被偏愛溺愛嬌慣了,根本不知孝不去孝也不今被責備,如此的事,在千千萬萬家庭中,實在太多了,我見過不少

確實如此,俗話說“慈母多敗兒”,父母往往喜歡那個孩子,就會便會有偏有向,比如分蘋果的實際有大有小,大的往往留給自己喜歡的子女,小的留給不喜歡的;並且在同時犯錯的時候我多會選擇性的偏向自己喜歡的那個孩子,而不喜歡的那個孩子更多的時候只是選擇接受,因為這個孩子沒有選擇,不過大多數孩子在小時候對於這中偏向是沒有概念的,只是知道父母也同樣給自己買衣服、分好吃的,心裡同樣存在感激。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子女在提出要求的時候,父母會有不同的反應,喜歡的子女提出要求大部分都會得到滿足,而不喜歡的子女提出要求很大部分不會得到滿足,大部分得到滿足的子女就會以為理所應當,心安理得的接受;而大部分得不到滿足的子女在少數的幾次滿足之後會感恩戴德,格外珍惜,也能夠記得很清楚。

雖然血濃於水,但有時真的有區別,在這些子女長大後,孝順不孝順多事處於內心的反應,恩情記得深的子女更為深刻,而散漫的子女相比之下更為平庸一些,不過這些都是反生在家裡孩子很對的情況下,現在家裡頂多有兩個孩子,也就不會存在比較,所以,現在也就沒有出現孝順不孝順。

為什麼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不喜歡的那一個?


六個指頭有長短,就是孩子都孝順,也會有優劣之分的。

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對於孩子的評價,往往適得其反,誰最孝順誰落的不是就最多呢?這是因為:

一是最孝順的孩子沒事有事總是往父母家裡去看看,也不在乎老人說些什麼。所以老人有什麼不高興的事,總是發洩到他的身上,顯的不孝順一樣。而不孝順的孩子平時就不怎麼登門,如果你嘟囔他一會,說不定十天半月的不離你了你還敢說他們不沾弦嗎。

二是老人家裡有活,誰孝順誰幫忙。乾的好了應該的,乾的不好說你不好好幹,落下話把子讓父母數落。不孝順的有活也不幹,也就沒有了幹好幹不好的事兒,所以反倒落不下不事,顯得倒是好孩子了。

三是孝順孩子沒事跟父母拉拉家常,逗父母開心,但有時候會適得其反,言差語錯的惹到了老人,反而會嫌你貧嘴。不孝順的孩子很少找老人嘮嗑,偶爾有一次也是淨找好聽的說,不惹老人著急。所以反而得到老人的讚譽。

四是孝順孩子不敢跟父母吵鬧,怕惹老人生氣,所以會逆來順受。父母知道說他沒事,就會說長道短,埋怨批評。不孝順的孩子不等老人說道,就已經急不可耐了。那敢有半點怨言,因為怕人家就不敢說人家,就顯得他們好了。

其實老人也知道誰好誰壞,只是孝順的孩子能受氣,才可以骨頭裡挑出刺來。而對那些不太孝順的孩子,就是敢怒不敢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