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代課教師:從教36載最大願望是退休前轉正

深山裡的代課教師:從教36載最大願望是退休前轉正

吳藝偉年輕時和學生們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吳藝偉是湖南鳳凰縣禾庫鄉補丁村九龍小學的校長,也是這所學校唯一的教師。36年來,他以“代課教師”的身份堅守在九龍小學,把上千名學生送出了深山,進入了縣城中學,其中又有數百名學生考到了全國各地的大學。

“我從16歲開始教書,一生都在這山裡,與山裡的孩子們相依為命便是我的命。”吳藝偉近日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如今已經52歲的他,即將面臨退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退休前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

深山堅守36年

補丁村位於湘西鳳凰縣臘爾山深處的禾庫鄉,盤踞在懸崖峭壁之上,要翻越四座大山才能抵達這個村莊。吳藝偉便是這個村子裡土生土長的人。

1982年,剛剛高中畢業一年的吳藝偉,原本打算在縣城裡找一份工作,但受到時任村支書的邀請,他又回到了補丁村,成為了村小九龍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也是學校裡唯一的一名教師。

“我們這裡交通不方便,條件又不好,沒有老師願意來,這些娃娃就沒有書讀。”吳藝偉還記得,當時全校一共有30多個學生,分為三個年級,所有的課程都是他一個上。為了讓山裡的娃娃以後能跟上城裡的教育,吳藝偉除了教授語文、數學,還開設了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

但對他而言,最頭疼的課程卻是語文,吳藝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補丁村位於武陵山的深山裡,交通不暢,信息也閉塞,“村裡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他們的交流還都是用苗語,孩子們也都不會講普通話。”

因此,在上課時,吳藝偉不得不採用“雙語教學”,在語文課上每講一句話就要用苗語翻譯一下,“娃娃們如果不會講普通話,就沒辦法走出大山。”

在學生們的眼中,吳藝偉既是“老師”,也是“家長”。他告訴澎湃新聞,由於山路崎嶇,孩子們每天上學都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早上9點10分上課,一直到中午12點半。上午的課程結束後,趁著學生們寫作業的間隙,吳藝偉便匆匆趕回家準備孩子們的午餐,下午2點再繼續上課。

日復一日,一晃就是36年。吳藝偉曾想過,等村裡有老師了,自己就可以外出打工養家餬口,但36年過去了,他仍然是村子裡唯一的教師,唯一的變化就是工資從當年的每月3元錢,漲到了如今的1600元。

吳藝偉坦言,越是貧窮的地方,就越離不開教育,如果不能讀書學習知識,這些孩子們就更加走不出大山了,“總要有人來做這件事。”

深山裡的代課教師:從教36載最大願望是退休前轉正

學生們在吳藝偉家看電視。受訪者供圖

人生“變形記”

2007年,吳藝偉的人生迎來了一次大的改變,他曾渴望有人關注補丁村,關注九龍小學,給孩子們送來教師和書本。而在這一年,湖南電視臺《變形記》的編導找到了他。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變形記》第2季第1輯《不捨的村學》的第一個鏡頭,對準了湘西大山深處的鳳凰縣九龍小學。清晨,吳藝偉和學生們一起站立在山頭吟誦古詩詞,山間雲霧繚繞,迴盪著師生的歡聲笑語。

他作為《不捨的村學》的鄉村主人公,與北京的一位小學教師進行了為期一週的生活互換之旅。

短短一週的時間,於漫長的年月中不過是時間軸上的一個小節點,可對於吳藝偉來說,這七天帶來的改變卻是驚人的。“大城市肯定是不一樣的,人家的教學方式,思想觀念也比我們都先進許多。”談起11年前的“變形”生活,吳藝偉至今印象深刻。

唯一的教室是一間破舊的民房,唯一的老師是村民湊錢請來的代課教師,為數不多的學生全是村裡的留守兒童……節目播出後,被大山重重包圍的補丁村也得以走進大眾視野。

教室變好了,原來漏風漏雨的石頭房經愛心人士集資建設成了兩層樓的民房,學生們的午餐也有了著落。但吳藝偉沒想到,這件原本“雙贏”的事情,最後成為了自己11年來的心結。

“節目確實把這裡變好了,卻把我變成了壞人。”吳藝偉說,伴隨著節目播出後帶來的一系列好的變化,他也成為了評論焦點。“我就是土生土長的補丁村人。”他坦言,節目播出後,“我從哪來”“是否被節目組重金聘請來造假”是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有口說不清”,至今仍常常受到非議。

更讓他難過的是,節目的播出讓補丁村得到了關注,卻也讓當地教育一度陷入漩渦。

深山裡的代課教師:從教36載最大願望是退休前轉正

學生們每天上下學都要爬過山路,後面的吳藝偉則把免費營養餐一件件挑回學校。受訪者供圖

最大的心願是轉正

作為一名代課教師,36年來,吳藝偉的工資總是比不得外出打工的同村人。“看著周圍人甚至是自家兄弟的生活條件一天天變好,而我家的石頭房至今還是危房,每逢下雨就漏水,還是會覺得對不起家人。”

為了補貼家用,吳藝偉常常在寒暑假和週末外出打“小工”,搬磚、和水泥、做臨時工,這些活計他都幹過。從村裡到縣城需要坐車四五個小時,吳藝偉說:“每次出去打小工,都要凌晨三點多起床趕路,晚上回到家也常常已經是深夜。”

在吳藝偉的小兒子吳吉斌的童年記憶中,最期待的就是父親從縣城做工回家。“因為父親每次回來都會給我們買幾個糖,可是作為老師,週末也需要備課,感覺父親很不容易。”因家庭拮据,初中畢業便輟學的吳吉斌如今獨自在外打工,早上六點半上班,直到晚上八點下班,一個月有兩天假期,只有趁過年才能回家一次。

談起孩子們,吳藝偉總是有些哽咽,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孩子們以前上學的學費大多是東拼西湊借來的,但儘管如此,還在沒能力讓孩子們完成學業,早早就都輟學打工了。他坦言,“我對學生們的教育問心無愧,但對自己的孩子,是真的對不起。”

然而,在吳吉斌看來,自己的父親為人正直、敢作敢當,是對他最好的教育。“就算窮也要有志氣,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吳吉斌說,不管過去多少年,外界人怎麼看待自己的父親,多年來他還是他,繼續守著這些學生,讓他們既心疼,又很是自豪。

今年8月,“俞灝明公益圖書室暨畢業後第993號公益圖書室”落戶九龍小學,不僅給九龍小學帶來了冰箱、炊具,還有1188冊高質量圖書、圖書室書架,以及書包、文具、體育器材等學習用品。

這讓吳藝偉很是欣慰,“他們已經資助我們十多年了,不僅幫忙解決物資問題,還解決了孩子們的午餐問題,讓孩子們吃上了豐盛的午飯。”這個資助對吳藝偉而言,更重要的還是一種心靈慰藉,“讓我覺得社會還是好人多,人家幫助我,我也要回饋給孩子們。”

“吳老師是個好人,這麼多年來村裡的孩子能上學都全靠著他,雖然他自己的情況也不好,但還是留在村裡教書,為了孩子們付出很多。”多年來,村支書吳求文一直將吳藝偉的心酸苦楚看在眼裡,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九龍小學狹小的院子裡,有一面升起的五星紅旗,吳藝偉特意將其作為自己的微信封面,往下翻看他的朋友圈,全是他和孩子們“相依為命”的真實生活寫照。

他告訴澎湃新聞:“我捨不得孩子們,與山裡的孩子相依為命便是我的命,但我最大的心願是能在退休前轉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