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交通的樣貌:共享交通取代私有車輛

出門前先告訴手機目的地,手機立即顯示一個最佳路線。它可能是一種組合,例如:先騎腳踏車出門、然後換搭地鐵,最後一段使用汽車共享(car sharing),或是中間加上一段巴士,而這巴士行駛的路線是依據當時使用者需求分析後所計算產生的最佳路線。

未來交通:僅須4% 車輛就可以足夠

聽起來很複雜,不過,霍厚德所描繪的藍圖並非天馬行空。今年4 月,中國最大叫車服務系統「滴滴出行」與公共運輸合作,民眾透過手機APP 就可以預約出租車跟巴士。巴士的路線是經大數據資料分析後,以滿足最多乘客通勤需求而決定的。

交通轉型才剛開始而已。霍厚德說,未來APP 將會進一步整合各種交通工具-出租車、巴士、地鐵、電車、共享汽車等。翻轉的力道會有多強,從2017 年底國際運輸論壇(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一份以芬蘭赫爾辛基交通背景為模擬並試驗的報告就可以知道。

該份報告指出,如果以共享出租車跟可預訂的彈性巴士取代現有的運具,那麼,只要私家車4% 的車輛就足以提供大都會區的運輸需求。帶來的好處是二氧化碳減少34%,塞車降低37%,原本停車的空間都可以釋放出來做其他使用。

便宜又方便城市先體驗

不過,這種組合式的交通方式真的會成為主流嗎?聽起來既麻煩又浪費時間。霍厚德澄清,這種方式會比使用私家轎車更快、更便宜,每公里的價格將是開私家車的1/3。他反倒擔心交通太過便宜後,人們更愛到處旅行,將讓減碳效果會打折。

未來交通的輪廓會更便宜、更便利這點不難想象。德國大城市早已流行的共享汽車就是一例。不再需要買車,不用保險,不用維修,想要開車時手機一查就有車可用。德國的共享汽車不乏BMW、奔馳這類名牌車,這讓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擺脫購車的習慣。

但目前的共享交通工具大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區,郊區仍須大量倚賴私家車。對此,霍厚德說,未來巴士會小型化,路線也更具彈性,郊區也能因交通轉型受惠,但時程會比較晚。

汽車產業重新洗牌軟件界將站上交通轉型產業最頂尖

假設赫爾辛基模擬的交通轉型在真實世界發生,都會車輛需求降到4%,可以想見,未來汽車產業將大幅萎縮。今年5 月德國福斯集團(Volkswagen)與滴滴出行結盟,將為滴滴出行研發專屬車輛,霍厚德從中看到時代的轉變──「未來的滴滴出行就象是Apple 一樣。」

霍厚德解釋,大家都知道,代工廠供貨給Apple,最賺錢的是Apple;而過去汽車零件商供貨給車廠,最賺錢的是車廠。誰站上產業最頂端,誰直接面對消費者,他就是最後贏家。過去的贏家是車廠,但未來車廠只是APP 服務的平臺的供應商,新贏家將是APP 平臺。

不過,APP 平臺不會是最後微笑的人。霍厚德說,人們透過Google 語音就得到答案,還可整合不同的服務,以現在臺面上的玩家來看,可能Google 會是最後贏家。

汽車產業大震動勞工面臨轉型

過去引領能源轉型的德國在交通轉型上卻不積極。曾在北京住過5 年的霍厚德說,這不難理解。跟中國的空汙相比,德國的空氣好太多;跟中國的塞車相比,德國的塞車也不算一回事。中國面臨極度迫切的交通壓力,反而產生快速的創新。

汽車市場一旦震動,影響的不僅是德國的經濟,更是80 萬工作者的生計問題。霍厚德憂心德國再不跟上交通轉型的步伐,不僅減碳目標難以達成,也可能就此失去經濟版圖。

近年在福斯排氣造假醜聞、城市空汙超過歐盟標準、以及世界電動車市場競爭的種種壓力下,德國政府與車廠開始出現大動作,將資金投注在轉型上。是否太晚?是否能趕上?霍厚德說,「關鍵就在這一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