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亮眼股價一天卻暴跌17%,天能動力發生了什麼事?

业绩亮眼股价一天却暴跌17%,天能动力发生了什么事?

中國最大的電池生產企業天能動力(00819.HK)董事長張天任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9月3日,天能動力在香港召開2018年中報業績發佈會。一方面是營收增長27%,表現亮眼;另一方面股價卻大跌17%,讓人大跌眼鏡。

天能動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被投資者拋售,3個月跌了40%,9月3日暴跌17%。

能見注意到,在公司往年年報和中報業績發佈會上,作為媒體和投資者最為熟悉的面孔,天能動力兩位高管,陳敏如和王志坤今天並沒有出現。

多位熟知天能動力的人士對能見透露,天能動力副總裁王志坤近期已經辭職。王志坤雖然並非天能動力董秘,但是在天能動力內部實際上負責證券部的工作。

四個月前,天能動力發佈公告,5月18日,在天能工作長達15年之久的執行董事、副總裁陳敏如辭職。

作為創業元老,核心高管的陳敏如頗受張天任的信任,長期在天能分管重要業務領域,他的離開讓電池行業人士百思不得其解。

除了管理層的變化,張天任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殘酷的事實——他曾經寄予厚望的鋰電務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今年上半年,天能動力鋰電業務營收只有區區2.7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近40%。中報顯示,天能鋰電池業務自稱有6位院士,4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上千人的研發人員,但這樣的成績單,實在難以讓投資者滿意。

而一直被他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超威動力(00951.HK)鋰電業務上半年營收增速竟然接近翻倍。

兩家競爭對手鋰電業績的一減一增,折射出天能轉型的大問題。這家長期霸佔中國電池排行榜榜首的企業到底怎麼了?

第一重挑戰

鋰電業務失落

從現在往回看,鉛酸電池老大天能進入鋰電市場並不算太晚。

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曾毓群二次創業,2011年將ATL的汽車動力部門剝離出來,在福建寧德成立CATL(寧德時代)之前,張天任就意識到鋰電池的廣闊前景。

承擔著天能鋰電發展重任的天能能源成立於2004年,起初主要研發生產鎳氫電池,2008年左右開始進入鋰電池業務領域。2013年,張天任在天能動力提出“一穩三快”戰略——穩健發展電動自行車電池,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微型電動汽車電池及廢舊電池回收業務。

但是鉛酸電池龍頭的光環,卻阻礙了天能動力新興產業的發展。

直到2015年,天能動力的鋰電銷售才開始有明顯的起色,當年鋰電板塊一躍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最大亮點,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56億元,同比暴增209%。2016年,天能鋰電業務實現6.16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74%。

2017年,天能鋰電業務重回高增長,實現營收12.23億元,同比增長98.86%。根據中國物理與化學電源協會的統計,2017年天能動力鋰離子電池裝機量為0.524GWh,排名全國第13位。

不過從出貨量相對數據上來看,天能能源僅為當時排名第一、第二的寧德時代、比亞迪裝機量的1/20和1/10左右。

看似說的過去的營收,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窟窿,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天能能源虧損達到1.7億元,這個3年前剛從上市公司剝離出來,原本計劃單獨上市的資產,最終又賣給了上市公司。

正如能見在8月29日撰寫的那篇文章(鉛酸電池巨頭天能動力的“贏者詛咒”:鋰電池業務陷入困境)談到,天能鋰電業務已經陷入困境。8月31日,天能動力發佈的2018年中報進一步驗證了上述判斷。

儘管天能動力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28%至145.07億元,淨利潤增長15.8%至5.3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是難掩鋰電業務的頹勢。

今年上半年,天能鋰電業務銷售收入只有2.78億元,下降降幅接近40%,佔銷售收入比重下降到了2%。而2017年,天能鋰電池業務銷售收入還為12.23億元,佔總銷售收入比重為4.55%。

是鋰電行業不景氣?答案很明顯。

這不是一個季節性特別強的產業——2018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41.3萬輛和 41.2萬輛,同比增長 94.9%和 111.5%。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增帶動電池裝機量上漲,2018 年上半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量為15.45GWh,同比增長近150%。

是行業產能過剩了?競爭激烈了?陷入困境的猛獅科技(002684.SZ)董事長陳樂伍到是為自己找了一個不錯的理由——中國動力電池產能2016年達到101GWh,2020年將達到近250GWh,而對應需求方面,2016、2017年分別僅有27GWh、37GWh,而2020年也僅有101GWh。整體供應量是需求量的數倍,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極其嚴重。

可同樣是產能過剩,後起之秀寧德時代(300750.SZ)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達到93.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8.69%;扣非後淨利潤6.97億元,同比增加36.55%。

天能或許會說,寧德時代不是鉛酸電池起家,不存在轉型的難題,沒有歷史負擔。

但是被張天仁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超威動力,上半年鋰電池業務實現營收1.78億元,同比增長約88%。

顯然,天能鋰電遭遇到了並不足為外人道的困境。

第二重挑戰

競爭對手緊逼

在電池行業圈內,超威動力董事長周明明和張天任都互相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多年來,兩家公司你追我趕,營收相差無幾。

1986年,張天任所在的浙江省長興縣一個村子辦了一個蓄電池工廠。1988年,因經營不善,電池廠面臨倒閉破產的危機,26歲的張天任拿著借來的5000元大膽地接手了這塊燙手山芋,創辦了後來的天能集團。

1985年,張天任的長興老鄉、17歲的周明明剛剛考入杭州師範學院化學系。杭州師範學院是一所人才輩出的學校,1984年,周明明的師兄馬雲,在經歷了三次高考後終於考入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

大二那個暑假,周明明一口氣把父親書房裡關於《化工電池》的50多本專業書籍啃掉一大半。整個大學四年,更是把圖書館關於《蓄電池原理》的各個版本看了個遍。

畢業後不久,他還是覺得“蓄電池大有搞頭”,於是果斷辭掉虹溪中學的教師職位,在1995年8月回到老家長興,跟張天任一樣,辦起電池廠,而且都是做鉛酸電池。

周明明創業啟動資金比張天任多了3000元,總共8000元。

那時候,張天任的天能已經經營了長達7年之久。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周明明都在追趕他的長興老鄉張天任。

2013年,周明明終於超過了張天任,超威內部激動不已。那一年,超威動力實現營業收入為149.73億元,同比增長56.6%,利潤為3.10億元,同比下降37.5%,而天能動力實現營收為136.35億元,同比增長37.9%,利潤為1.3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0.9%。

2013年起,兩家公司爆發了慘烈的價格戰,間諜戰,詆譭,挖角。天能的員工詆譭超威,甚至讓當地JC介入,政府為協調兩家納稅大戶,也頗費精力。

在張天任的發力下,終於在2016年,天能動力再次反超了超威動力,揚眉吐氣。

2016年,天能實現營收為214.81億元,同比增長20.65%,利潤為8.59億元,同比增長40.6%;超威實現營收為214.55億元,同比增長13.7%,利潤為5.04億元,同比增長51.8%。

幾乎是在天能介入鋰電業務的同一時間,周明明也開始發力鋰電業務。

但是自從兩家公司開始做鋰電業務以來,從財報上看,天能一直是領先於超威的。即便是2017年,天能鋰電銷售收入也是高達12.23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4.55%,而天威的鋰電銷售收入只有2.32億元,佔總營收比重僅為0.94%。

今年上半年,天能鋰電業務雖然還領先於天威,但是營收只有區區2.7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近40%,而超威鋰電業務營收雖然只有1.78億元,同比卻是大幅增長88%。

一增一降之間,是兩家公司鋰電業務競爭的巨大變化。

除了周明明,張天任還需要直面另一位競爭對手——寧德時代的曾毓群,雖然曾毓群做動力電池只有7年之久,2018年上半年營收也只是天能的2/3,但是利潤已經遠遠超過了天能。

過去三年,曾毓群創辦的寧德時代收入增幅分別達到557%、160%、34.4%,今年上半年接近50%。

顛覆者往往來自不同領域,按照這樣的速度,再過兩年,曾毓群可能將超過張天任,坐穩電池行業的老大位置。

雪球網友“投資從入門到精通”說:

“天能動力戰勝了超威動力,是不是就應該享受高估值,我想起來一個老故事,蘇寧戰勝了國美,卻沒有看到京東和阿里巴巴。是的,天能還在醉心於鉛蓄電池,寧德時代來了。

寧德時代來了,屬於天能動力的新時代又在哪裡?這也許可以很好的解釋今天天能動力股價的暴跌。

/ END /

业绩亮眼股价一天却暴跌17%,天能动力发生了什么事?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