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的不同傳說

龍生九子的不同傳說

龍九子的三版傳說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版本一:

好重者:贔屓(音畢喜),最喜歡揹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嗜殺喜鬥,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

龍生九子的不同傳說

版本二:

1、贔屓(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衝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揹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衝曾遊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t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龍生九子的不同傳說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生九子的不同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