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爸爸

/

父親

/

育兒

韓寒導演過一部電影《後會無期》,電影本身不太出名,但是裡面的一句臺詞卻廣為流傳。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大家好像都聽過!

然而,家長們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道理,依然養不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呢?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1學習了很多育兒道理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事都是費盡心思,舉輕若重。

準父母們,從得知懷孕那一刻起,《懷孕知識百科》《孕期食譜》等等書籍,就開始擺到案頭,最顯眼的位置,有事沒事來學習,生怕錯過某一個孩子的最佳發育期。什麼時候補充葉酸?什麼時候進行胎教?孕婦的每一餐飲食,該如何搭配?……這些問題,大家都很清楚。

孩子出生之後,《育兒百科》《育兒知識問答》等等,各種育兒書更是家長的好夥伴。時不時地拿起來翻翻,三個月孩子翻身,八個月出牙,一週歲走路……家長們一邊翻著書,一邊看著眼前的小人兒,越長越可愛,真是無盡的欣慰。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一點一點看你長大

家長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看著孩子長大。突然有一天,家長髮現,我家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為啥照著書中的方法做,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是為什麼?這是怎麼了?

育兒道理上寫得明明白白,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迷迷糊糊,總不得法。家長們,才幡然醒悟,道理只是道理,事實卻不講道理。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家人和睦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理想與現實差距太遠

理想和現實有多遠?非常遠!育兒道理跟你的孩子有多遠?比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還要遠。所有的道理,都是簡捷明晰。所有的道理,都有道理,都只在某種前提之下有道理。一旦脫 離了具體前提條件,道理就變得沒道理。越說越糊塗了,那麼我們來看個簡單的例子。

上學時,我們學過數學公式,公式很簡單。我們做數學題的時候,直接代公式的題目,大家都會做。還有一類題目,看起來很玄妙,公式會有多種形式的變化,好多同學就不會了。問題的根源在於,雖記得公式,卻不會應用!想要靈活運用公式,需要不斷地做題,才能達到一定水平。公式很簡單,數學題卻很複雜,這就要考驗個人的綜合能力。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身教大於言傳

那麼多育兒道理,雖然看起來簡單,應用起來並非易事,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這就是應用。不會做數學題,只會熟記數學公式,沒有任何意義。育兒道理也是同理,不會應用,就毫無意義。

例如:育兒道理說,孩子犯錯,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要抓住機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可現實是,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剛剛洗完衣服,見到孩子興奮滴,把你剛剛整理好的衣櫃,一件一件拆開,鋪滿了整個地板的時候,你能不發脾氣嗎?你能想起那些道理嗎?

現實的不確定性,每個孩子的差異性,這些基本的事實,讓每個育兒道理都變成了應用題。這是擺在每個家長面前的難題。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教育中,父親、母親都不可或缺

3在養育中總結道理

既然如此,那麼到底該如何養好我們的小孩?實踐出真知。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興道理則沒有道理。我建議家長們,把育兒道理作為育兒過程中的一個參考,而不是準則。

在自己的孩子養育過程中,摸索適合自己和孩子的道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所有的道理都是相對的,這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在育兒領域,更是如此。你的孩子,有自己的個性。你的道理必須從你自己的孩子身上來總結,行之有效的辦法需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

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環境,每個家長都有不同的經歷,所有這些前提條件,才能決定,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更合適。這需要從實踐中摸索出來,而不是從書本中來。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育兒觀點一定要統一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小時候,爸爸要求她少照鏡子多看書,掃地洗碗,每天要跑步,抄寫詩句。爸爸對她非常嚴厲,她小的時候,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大家知道,最後的結果是好的,董卿滿腹才華,功成名就,跟小時候的教育有關。

但是,如果你照搬過來,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可能嚷著要離家出走,甚至抑鬱症也有可能。所以,這個真不是能學得來的。

家長要依據自己實際情況,瞭解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為什麼懂得那麼多育兒道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

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孩子的健康快樂,比我們過得更好一些。拋卻過多的道理,用心去摸索適合自家的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