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百印祥福」是佛寶,有人自己製作,師父說:這頂多算藝術品

“百印祥福”第一次面向大眾展出,是在無棣大覺寺,展出當天,大覺寺方丈恆順法師就請走了3幅。

就在大家紛紛打聽在哪裡迎請“百印祥福”時,有一個人卻收拾行囊,踏上了自己製作佛寶的旅程。

此人叫汪斐鑫,是一名三流畫家,因為常常去寺廟,自詡為居士裡面畫畫最好的人。

也許是這種自負指使著他,讓他做出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來:去寺廟蓋一百個章,和“百印祥福”比試一下,看誰更藝術。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百印鰲頭”,他想:以後再有類似作品,也超不過我了,我獨佔鰲頭了。

找一百個寺廟蓋章,用一句廣告語說‘還用東奔西走’?一個五臺山就能湊夠大部分,然後再去九華山轉一圈,基本上一百個章就全了。

想得簡單,但他到了五臺山,找到寺院當家師一說,大部分搖頭拒絕。也有寺院的當家師經不住他軟磨硬泡,很不情願地給他蓋在帶來的宣紙上。

因為“百印祥福”是佛寶,有人自己製作,師父說:這頂多算藝術品

看來,最初的想象是不現實的,大寺院的三寶印也不是隨便蓋的,尤其是人家問他蓋三寶印的初衷時,要多尷尬有多尷尬。他總不能說,是為了攀比吧?

汪斐鑫在五臺山轉了一圈,回到家,又制定了新的計劃:既然大寺院不行,為什麼不找小一點的寺院?佛家講平等,不管大小寺院,都是佛的道場啊。

因為“百印祥福”是佛寶,有人自己製作,師父說:這頂多算藝術品

一個多月後,汪斐鑫輾轉六七個省,終於湊夠了100個寺院印章。

比著照片的“百印祥福”,將自己的“百印鰲頭”裝裱起來,先掛在牆上細細品味了三天,這才實施第二部計劃:找個師父肯定一下,出去也好說啊。

為了不碰壁,他還是先來到一個小寺院,也是他經常去的寺院,寺院裡只有三個出家人,一間觀音殿是寺裡最大的建築。大家都叫這個寺院“觀音寺”。

這幾年,佛教文化興起,有人來找寺裡的老師父,說願意出資修廟,但被老師父拒絕了。師父說,現在寺院雖小,但一樣弘揚佛法,如果重修寺院,勢必會影響寺裡師父的修行。

當時,汪斐鑫也是倡議將寺院修大,但師父說,他已經九十多歲,只想安靜地誦經,不想再大興土木。

雖然寺院重修的計劃擱淺,但汪斐鑫也成了寺院的常客,慢慢的,也就和老師父熟了。他覺得,就他和老師父這關係,讓老師父說這是佛寶也不算勉為其難。這真的是自己跑了六七個省才完成的。

汪斐鑫興沖沖拿著自己的作品來到觀音寺給師父看。

師徒三人剛做完早課,就饒有興致地觀摩汪斐鑫帶來的“百印鰲頭”。

老師父問:“你怎麼想起來做這件事?”

汪斐鑫說:“大師您聽說過‘佛緣之路’嗎?他們搞了一個‘百印祥福’,竟然說是佛寶;我就想,他們的是佛寶,我的也應該是佛寶啊。”

因為“百印祥福”是佛寶,有人自己製作,師父說:這頂多算藝術品

“阿彌陀佛,‘佛緣之路’去年來過我的寺院,他們用了533天,走過全國三百多個寺院,然後推出了‘通關寶牒’和‘百印祥福’。前段時間我徒弟去無棣,在大覺寺見過,回來後給我講起過。我也讚歎是佛寶。”老師父頓了頓,接著說,“你這個最多算是藝術品,掛在家裡當畫看吧,以後千萬不要給別人說你這是佛寶……”

“大師,這就是您的不對了。他們是一百多個章,我也是一百多個章,從裝表上來說,我用的材料,也是當今最好的。我不明白,大師為什麼厚此薄彼,說我這不是佛寶呢?”

大師微微一笑道:“你看到的都是表象,沒有看到本質。佛緣之路是帶著百萬心願走了十萬八千里,每一步都得到了佛菩薩的加持。所以,他們的‘百印祥福’就是佛寶;而你東施效顰,以為蓋上一百多個印章就是佛寶了,卻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我勸你不要走這樣的捷徑,如果想迎請佛寶回家,就以虔誠的心去迎請,不要走一些歪門邪道,以免折損了的自己福報。”

汪斐鑫羞愧不已,點點頭,似乎明白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