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雲市場的後來者是否還有機會?

雲技術,特別是公有云業務,在過去10年經歷了從無人問津到全面普及的突飛猛進。但是,隨著早期佈局者基本“統治”了市場,以及不確定的大環境對跨境雲業務帶來的衝擊,對於最近幾年才開展業務的玩家來說,雲市場很有一種“烏雲密佈”的感覺。

作為一個“後來者”,如何挑戰市場裡的巨頭、如何應對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何判斷,硅星人就此專訪了京東雲副總裁、雲生態總經理劉子豪。


公有云市場的後來者是否還有機會?


京東雲的公有云業務正式上線是在2016年,而在此之前京東已經在電商業務中不斷積累著雲技術。但是,相比於早早啟動如今已經“統治”中國雲市場的阿里雲來說,京東雲顯然是“遲到”了。

根據 IDC 7月份發佈的中國公有云半年報告,阿里雲已經佔據中國雲計算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47.6% 的份額,形成一家獨大的格局。此外,騰訊、華為等也都在加緊公有云的投入,在最近的公司結構調整中,騰訊更是撤掉了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等事業群,而新設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將下一階段的重點目標之一放在雲業務上。

如何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搶佔自己的份額?

劉子豪認為,首先後來者有後來者的好處。“過去10年公有云業務已經得到認可,教育用戶的工作已經完成。” 其次,在他看來,雖然像亞馬遜、阿里巴巴都已經開始通過雲業務賺錢,但云市場目前僅僅是剛剛起步,仍然是一個很早期的階段,真正的大規模增長還沒到來,所以新玩家還是有機會的。

“中國是全世界數字經濟的最大增長點,最大市場,現在數字經濟只佔全部經濟的30%,而美國的水平是60%。我們只是美國60年前的水平。”劉子豪說。“那麼,雲技術對於數字經濟來說是什麼?雲技術就是未來數字經濟裡的水電煤。而水電煤肯定不能只靠一家公司來保障。”

劉子豪繼續拿水電煤做比喻,他認為,就像現在並不是誰都能辦電力、煤氣公司一樣,公有云業務也不是隨便一個公司都能勝任的。“而電商公司天生有做雲業務的基因。”劉子豪說。“而且,京東有很好的現金流,這能保證對雲業務的鉅額投入。這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做到的。”

京東雲最近兩年的業務發展很快,在國際研究諮詢機構 Forrester 7月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廠商評測》報告中,京東雲首次躋身“第二梯隊”。劉子豪透露,伴隨業務發展,團隊規模也在以三倍的速度擴張。但在過程中,他們堅持保證技術人員佔整個團隊的2/3 。

公有云市場的後來者是否還有機會?


劉子豪介紹,京東雲的目標是做一個“超級雲”,為用戶提供全棧式(Full Stack),全頻段(Full Spectrum),全場景(Full Services)的全方位雲計算服務。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很骨感。如何獲得實打實的業務突破才是關鍵。劉子豪表示,在各項業務中,目前京東雲初見成效的業務來自“Martech”領域。Martech 泛指營銷中使用到的所有技術。劉子豪表示,目前沒有一家公司能提供全鏈條的閉環服務,京東雲希望可以做到。

不過,京東雲畢竟屬於京東集團,如何保證第三方中立的身份是個問題。硅星人想到了京東對京東物流的設計,京東雲是否也會“獨立”運營呢?對此,劉子豪笑著表示,目前談論還一切尚早。


公有云市場的後來者是否還有機會?


硅星人此次是在硅谷見到劉子豪,他此行參加了多場活動,希望為京東雲吸引更多海外業務。

業務出海一直是中國雲計算公司的目標,但最近傳出的一些消息顯然並不令人樂觀。The Information 此前的一篇報道中稱,阿里雲在美業務已經暫停擴張。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阿里雲在進入美國3年後發現,依然很難和亞馬遜的AWS等本土對手競爭。

而據硅星人觀察,京東雲的出海業務,從一開始就將重點放到那些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身上,為他們提供在華業務的雲服務。據劉子豪介紹,目前京東雲的許多國際客戶,在除中國外的所有市場都在使用AWS或Google Cloud,唯獨在中國市場選擇了京東雲。

劉子豪認為,要打動這些公司除了需要穩定的技術能力,還有京東的本土化電商資源。而為了更好地吸引這些客戶,京東雲還需要儘可能降低他們從其他雲平臺轉移過來的成本。

“我帶領的團隊就正在做這件事情。首先在設計上我們就會參考業界的通用標準,提供更方便的API。其次,我們的技術團隊還會和對方團隊合作,手把手教對方如何遷移,並且不會收取費用。” 在劉子豪看來,目前的陰雲只是暫時的,未來一定是一片藍天白雲。

“雲計算仍然在非常非常早期的階段,一切都沒有確定。目前遇到的所有挫折都是短期的,人們都在做各種調整。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一定是一個可以賺錢的業務。”劉子豪說。

“就像煤電廠一樣,它們不可能不賺錢。”


公有云市場的後來者是否還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