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房企名稱去「地產」背後 更多凝聚的是轉型的共識

今年以來,房地產企業改名的有點多。保利、龍湖、萬達、遠洋等多家地產公司紛紛將企業名稱中的“地產”二字去掉,幾大房企中名稱保留“地產”字樣的已經所剩不多。

房企名稱去“地產”,但對房地產主業並沒有放鬆。從數據看,今年1—8月,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突破10億平方米,創下同期歷史紀錄。同時,前8個月房企依然重視土地儲備,其中拿地超過200億平方米的房企有24家。

房企名稱去“地產”背後,更多凝聚的是轉型的共識。在因城施策、遏制房價上漲等調控政策下,大量負債、快速開發、快速週轉的傳統經營模式已難以為繼,一些房企不再熱衷追求規模與速度,已開始主動收縮規模、放慢速度、著力轉型。轉型如何轉,空間著實不小。房地產行業是天然的整合池、鏈接源,除了傳統住宅需求之外,圍繞多種多樣的居住需求,如房地產+物流、養老、旅遊、醫療等,可以不斷延伸業務。近年來不少房企已經開始了多元化探索,改名正是這種探索的一個外在表現。

雖然業務佈局走向多元化,但如何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仍是房企轉型中面臨的難題。破解這一難題,房企不能光轉業務、轉模式,更重要的是轉身份、轉理念、轉思維。轉身份,從所有者轉變為經營者。要從傳統模式下相對粗放的“賣磚頭”掙錢,轉變為精耕細作“賣服務”掙錢。有些房企建設文創園、科創園、特色小鎮,但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住宅開發模式上,不注重規劃產業資源,提供個性化服務,很難對相關企業形成吸引力。有的房企雖然自持物業,但仍滿足於靠收物業費、廣告費等傳統方式盈利,而沒有將小區、社區作為流量入口,發掘更多盈利點。轉理念,從賺快錢轉變為賺慢錢。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房企賺快錢的時代可以說一去不復返了。

以前房企被稱為開發商,現在要轉型做城市配套運營商、美好生活服務商。要從依靠投資拉動的賺快錢思維,轉變為更深度地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賺慢錢思維,著眼於在城鄉建設、產業經營、社區服務等方面長遠經營,如此賺慢錢才能賺長久錢。轉思維,從依靠營銷到依靠科技。愛彼迎等國外企業和鏈家等國內企業“互聯網+房地產”的創新模式已經取得了成功。

如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對人的行為分析、人與物的互聯等成為可能,為房地產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比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將小區攝像頭聯網,為業主提供安全提醒、送醫報警等服務;再如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對小區、社區的居民、企業員工等進行畫像,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銷售和服務,等等。轉型方向明確,路徑尚需探索。房企在多元化轉型的實踐中,可能暫時難以得到明顯的利潤,但只要更好地對接人民群眾更多層次、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居住需求,轉型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