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天然道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東蒙山,始建於晉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溫州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東蒙山乃道教名山之一,素有“浙南第一洞天”之稱。天然道觀座落在東蒙山風景區中心,依山而建,四周懸崖陡壁,樹木蔥鬱,風景優美,猶若仙境。清代經學大師孫詒讓曾為此地撰寫一副楹聯:“嶺行千步神仙府,門上三天羽士家”。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就曾來此煉丹。陶弘景、林靈素等道教祖師也曾在此修行。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天然道觀現存有兩大古洞。一為餐霞古洞,洞高3米,深5米,寬4米,陰雨天既能噴霧又能藏霧,晴朗天則清幽恬靜,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度過一夜。見慣了名山大川的徐霞客遊歷了雁蕩山後,曾專程來到烏牛東蒙山憩足,可見東蒙山在他心中地位之重。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另一古洞名曰“長生洞”。北宋末年,溫州著名道士林靈素也曾在此修行。站在長生洞裡憑欄俯瞰,足下是千仞絕壁,令人心悸目眩。由此遠望,一切蒼生盡收眼底。長生洞由7個洞組成,又名七星洞。大洞裡建有胡公殿,紀念胡則。胡則,字子正。北宋永康人,少果敢有才氣。他為官四十餘載,力仁政,寬刑獄,減賦稅,除弊端。宋明道元年江淮大旱,餓死者眾,胡則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錢,詔許永免衢、婺兩州身丁錢。兩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從七星洞再上去,有一險峰,峰上有一華僑助建的南蘭亭,造型別致,玲瓏剔透。在峰頂倚欄遠眺,甌江兩岸田園秀美、綠野平疇、阡陌交錯,實乃人間勝景。天然山道觀依東蒙山而建,掩映在叢林翠柏中,真是道家修行好去處。

民國20年代,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二代弟子華理勳大師(俗家住玉環西青街)任本觀住持時,香客遊客紛至沓來,成為本觀興發盛期。婦孺皆知,歷年來訪客人,終年絡繹不絕。華理勳道長在道教界被譽為“大鍊師”,意為煉丹之師。他是“生員”出身,學識淵博待人厚道,兼主溫州三官殿和天生宮等宮觀觀務。他住持本觀時只有龍蟠洞大殿樓宇(殿邊建有伙房),餐霞洞樓房,小方巖胡公廟(是溫州天生宮行宮移來建就的)和三天門路亭等建築,他於民國年間先逝。

解放前夕,本觀道眾尚有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三代弟子葉宗謹道長(本縣楠溪人,已於七十年代仙逝),第二十四代弟子江誠守道長(樂清縣東人,已於八十年代仙逝),第二十五代弟子呂信足道長(甌海梧埏魚鱗浹人,70年代前後在七都醫院任院長,今定居美國),第二十五代弟子周信義道長(本縣楠溪人,今為永強瑤溪山玄真觀住持)和朱信林道長(溫州市人,曾在市區醫務界從業)和第二十六代弟子崇光道長、崇孟道長、陳崇傑道長(樂清慎江人,現住持紫霄觀,曾任浙江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溫州市道教協會會長)等。

解放後,由於歷史原因,本觀道眾為謀生計,有的還俗,有的歸鄉,有的移居它觀了,觀內僅留下葉宗謹、江誠守、周信義等幾位道長。後因多年失修已開始破敗,自“文革”時期,觀宇已嚴重破損,兼經一場大浩劫(聖像全部被毀,部分文物也遭劫難),觀亭及路亭統統塌毀,整個道觀面目全非,成為一片廢墟。70年代,村(當時稱“大隊”)在本觀原址應陋就簡,建造幾間房屋,設立林場,抽調村民在後山經營林業。後因收益低微,開發無功而告終。

本觀於80年代中期開始重建,在當地黨和政府領導下和在有關部門,特別是統戰部與宗教局支持下,經眾多發起人和歷屆住持多年的辛勤經營。跟蒙各方人士慷慨資助,總共投放建設資金與勞力數十萬元(按現行市價估計約四千多萬元),方使本觀得以中興,建成現有規模。

2005年,李延豐道長住持天然道觀,在政府相關部門和大德居士的關心支持下,對廟宇進行了大規模整修,繼承道統,開拓創新,使得山中道眾雲集,教法興隆,十方信眾遊客絡繹不絕。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天然道觀現建有奉仙閣、胡公洞、慈航殿、祖師殿、玉皇殿等建築,奉祀慈航真人、葛洪祖師、許旌陽祖師、呂洞賓祖師、三官大帝、邱處機祖師、玉皇大帝、鬥姆元君、六十甲子、三清天尊、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等。

慈航殿供奉慈航真人,祖師殿供奉葛洪祖師、許旌陽祖師、呂洞賓祖師、三官大帝、邱處機祖師、文昌帝君、正一福祿財神等,在玉皇殿中,供奉玉皇大帝、鬥姆元君、六十太歲星君、紫微大帝、三清天尊等。胡公洞供奉北宋有名的清官胡則。

祖師殿有一塊突兀岩石,建有煉丹臺。葛洪祖師曾在此煉過仙丹,丹臺壁上至今還留有“上山一千五百六十三步”字樣,傳說是葛洪所書。

據1993年觀內統計的資料,當時觀內的景點(包括自然景物)還有:

1、三天門路停:建於80年代,是本地碼道蔣錫金先生資助,四角形,混土結構,塑有王林官像。亭顏“東蒙出三天門”六字,系閒漱方於民國20年代所書。字顯勁健風格,非一般墨客能就,惜未查考題者著資歷,亭前柱對聯:“嶺行千步神仙府,門上三天羽士家”系瑞安名人孫衣言所撰,原為石刻,筆力瘦削硬朗,不過在文革時被作為封建遺毒砸掉,80年代溫州九十三歲的書法名家曾耕西老先生重新書就,遺憾今年又被人連住帶聯一併弄毀,如今雖亦照孫氏原撰之聯復原,卻是里人愛慕古之心驅使塗就。

2、陳中和:俗稱“巖屋”,也稱“土地巖”,是天然生成,塑有土地神像。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3、浙南第一洞天:是由青石塊鑲嵌成之題壁,系崑山子所撰,蔡心谷所書。

4、中興亭:六角形,混土結構,內設坐檻,外砌欄杆。

5、天然畫屏丹丘:原巖刻就之題壁,資助與書法一併出自本地張亦聖先生之手。

6、紫雲亭:四角形,重臺選型,混凝土結構,設有坐檻,跨在通向小方巖之路上。越秀山為其書額,柯天棄為其書撰聯對。

7、小方巖:即胡公殿,盛稱胡公洞,進出廟道路曲折紆迴,建築款式別具一格,塑有胡公大帝像;廟側有一處,頂背岩層終年不絕滴著水,估下砌一塢承接之,號稱仙泉。

8、長生洞(暫定名):人工造就,洞外砌有欄柵。夏日炎熱時間,洞內清風嗖嗖,特別涼快,(尚須再行修整裝點)。

9、寰中勝境:位於長生洞側,系原巖題壁,有吳豈囑單領到書,字仿麻姑,體端格正。

10、七星洞:即胡公廟所處大巖,又稱七星巖,遠遠望去有七個星點(包掛胡公洞和長生洞)因之得名。

11、南蘭亭:位於小方巖背後,六角形,全部青石結構,六柱六脊均鏤刻龍形,系由華僑徐南第先生和其夫人蔣玉蘭女士資助,立於亭中,不僅能觀賞本地各村莊景色,還能瀏覽七都,白象,狀元和永強各處風光,亭內,有徐哲天,吳亦希與謝聖偉先生的題聯,有高若平和胡理聰先生的題額。

12、鍾巖:既南蘭亭建在之巖,屬天然景物,上園禿,下腳澎大,形象似鍾而得名,今新建南蘭亭惗成鍾之掛梁。

13、真丹臺:位於鍾岩石樑上方,是天然景物,大巖背上生就一長形平臺,立於其上鳥瞰遠近,展現在眼底的村莊,田野,河流等,宛如丹青妙手繪成的美妙畫圖(還計劃外加欄杆,已鑽好洞眼,栽好鋼樁)。

14、忘歸亭:位於大巖背,由茅草搭就(今已損壞,計劃在條件允許時重建)。

15、餐霞洞:建有混凝土結構觀音樓,塑有觀音像,樓前築有院坦,砌有欄杆,栽有花草,樓後天然生就一洞,供著許多小佛像,樓南側設有廚房和宿舍。宅原一爾門臺,今移置於與龍潘洞相通之處,門額“餐霞古洞”四字筆力深厚,門聯繫里人吳琴南所書,筆法柔和可人。

16、龍潘洞:即本觀觀院,建有寶羅大殿樓宇,廚房和宿舍等,分述之:一,萬年鼎,專供燒化祭貢紙箔之用;二,奉仙閣,供有聖眾香爐,是香客焚香點燭之處,閣額為李文照所題,閣內聯隊為各地文士所書;三,青牛,點出道教教祖太上老君騎牛西出函谷之說,故本官原砌有青牛塢,謂觀側大巖為“清牛”,可在重建本觀時,主管人不解經典,為採石方便,不僅毀了青牛塢,並使“青牛”腹,腿和臀等部位慘遭剖割與肢解,後莊高峰主持本觀時,重塑青牛和重砌青牛塢,象徵教主坐騎在此待命,教主在此護法;四,丹臺,即奉仙閣建在處,立有一碑,“丹臺”二字為民國21年瑞安書法家鄭德馨所書;五,小丹臺,位於大殿前左方,臺上覆蓋著大樹枝葉,臺中央置有石桌石鼓,臺沿邊巖上刻著’小丹臺”三字,形若童體(也可以說是鄭體),略看字體拙劣,細察筆力可觀;六,大樟樹,長於小丹臺內側,覆蓋著小單臺,長勢曲折,宛如放大的盆景,特別逗人喜愛。

17、東蒙山三仙界:為龍潘洞外門門額,該六字為書法名家池志澂真跡,體仿麻姑,筆力雄厚,其門聯是楷書體,為平江洞庭散人與民國26年所寫,字體規矩端方(該聯“文革”時曾砸壞過,今雖復原尚欠妥帖)。

18、虎踞巖:系原巖鑿就之題壁,位於龍蟠洞內,“虎踞巖”三字氣勢磅礴,為聞樸道人於甲戌年春所題(歲次雖明,年代不詳)。

19、獅涎池:位於觀後,因池上方有獅狀巖影而得名,該池池上岩層中,消細水痕匯成水點下滴,咚咚之聲終年不絕(池還漏水,還計劃修建)。

20、妙善池:位於廚房上方,人工建築,為本觀用水之蓄水池,池中養殖的魚類,故也常得客人青睞。

21、雙獅巖:位於大殿與宿舍之後,屬天然景物。雙獅巖一大一小,形狀似獅而得名,大“獅”位於獅涎池背,小“獅”位於獅涎池右側。

22、鼓巖:觀後左側峽谷中生成巖,其狀似鼓而得名。

23、鯉裡巖:觀音樓南首有一巖,天然成型,頭朝山壠,尾掛溪裡,酷似鯉裡上灘,栩栩如生。


浙江溫州天然道觀


天然道觀在李延豐道長住持下,於2013年12月舉行了隆重的神像開光法會,並承辦了中國(溫州)首屆道教文化節,有力地挖掘和保護了中國傳統文化、開創了中國道教文化傳播新模式。2016年7月承辦舉行“融合、傳承、創新”-中國(溫州)新媒體和道教文化發展高峰論壇,力爭探索道教文化傳播新模式。如今的天然道觀將繼續秉承祖師遺訓、積極引導教化十方善信,以全新的面貌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道教的優良傳統,挖掘和開發道教文化中的現代價值,傳播道教正面聲音,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來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蓬萊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