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行測備考:走進常見病句方式之歧義句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往往會圍繞病句來進行出題。這種題目通常會讓考生選擇有(沒有)病句的一項。其實病句的常見設錯方式有很多,本文在這裡主要針對一種相對高頻的設錯方式進行講解,那就是歧義句。

歧義句,通常是指同一句話有著兩種及以上不同含義的句子。這樣的句子本身是不合乎嚴禁的語法規範的,因為它在使用過程中,會因為表意不明而造成聽話人對說話人表達內容上的誤解,故此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病句方式。那麼究竟有哪些情況會造成歧義句呢?在事業單位言語部分備考時,又改如何來進行識別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歧義句子的神秘面紗,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一.由多音字造成的歧義

一般來說,讀音不同的字詞義相異的情況就要比相同的情況多很多。所以尤其是在一句話中,使用的動詞如果是一個多音字的話,那麼語義上可能會造成歧義。

【例】他揹著我下了山。

在這句例句中,“背”字有一聲和四聲兩個讀音,那麼不同的讀音也會造成不同的含義。他背(一聲)著我下了山,(我在他後背上);也可以理解成:他背(四聲)著我下了山,(他自己偷偷下了山,沒有告訴我)。

【識別方式】通過查看題幹中的多音字,嘗試利用語言習慣帶入。

二.因斷句不同造成的歧義

斷句決定了一句話的停頓方式。那麼同一句話,因為斷句方式不同,也會導致出現不同的含義。

【例】山上的水有限,我們把它留給晚上來的人喝。

在這句話中,“晚上來”就可以有兩種斷句方式,分別是“晚、上來”和“晚上、來”。所以可以理解為:山上的水有限,我們把它留給晚(一些)上來的人喝。(我們是先上來的,把它留給後上來的人喝),還可以理解成:山上的水有限,我們把它留給晚上(時間段)來的人喝,(比如我們是早上來的,我們把水留給晚上才來的人喝)。

【識別方式】閱讀各題目或者選項時候,注意是否有不同停頓方式。

三.因修飾關係不明造成的歧義

在形容詞在構成修飾關係時,如果被修飾對象同時受到多個形容詞修飾,那麼就容易造成修飾關係不明確的情況。

在這句話當中,“三個”修飾的對象是不明確的,可以理解成“三個醫院”,(學校來了A.B.C三個醫院的醫生),也可以理解成“三個醫生”,(學校裡來了三個在醫院上班的醫生)。

【識別方式】當被修飾對象出現多個形容詞同時修飾時,尤其是以數量詞性的形容詞和名詞性的形容詞連用時,可以思考有無病句情況。

四.因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不明造成的歧義

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在言語理解與表達中還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像:這、那、其、此、它等等這樣的詞彙,在句子中出現時,可能會造成因表達不完整,而導致歧義的情況。

【例】他剛來學校,誰都不認識。

這句例句裡面,“誰都不認識”是有兩種理解的。一種可以理解為:他剛來學校,他完全不認識其他人,也可以理解成:他剛來學校,誰也不認識他。

【識別方式】在句式中如果出現了指示代詞或者是人稱代詞的情況,優先思考是否有因為指代不明造成的歧義。

【例題】下列沒有歧義的一句是( )。

A.他已經走了半個多小時了

B.這個發言稿是新來的市長的秘書寫的

C.他在樹上爬上爬下,輕捷的像猴子

D.他放學後一到家就朝媽媽嚷嚷:“我現在就要熱飯”

【中公解析】C。A項的“走”,因詞義不同導致歧義。可以理解為“他已經出發了半個多小時了”,也可以理解為“他已經步行了半個多小時了”;B項可以理解為“新來的市長”,也可以理解為“新來的秘書”;D項可以理解為“飯是熱的”,也可以理解為“熱飯”這個動作。故答案選C。

在事業單位考試的試題中,歧義主要以以上四種形式出現居多,希望各位同學可以明確識別方法,進而進行快速解題。

最後祝各位考生一舉成“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