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詩人王久辛:我愛西安,就像愛我的父親一樣

軍旅詩人王久辛:我愛西安,就像愛我的父親一樣

“博爾赫斯說,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埋著你親人的地方。現在我的父親安葬在西安郊區,西安就是我真正的故鄉了。我愛西安,像愛我的父親一樣。”10月13日上午,我國著名軍旅詩人王久辛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說,無論走到哪裡,提起西安他都覺得很自豪,“我的作品充滿了歷史感,這些都是西安給予的。”


軍旅詩人王久辛:我愛西安,就像愛我的父親一樣

長於西安 從小博覽群書

王久辛1959年生於西安市,他是中國著名軍旅詩人、首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先後出版詩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香魂金燦燦》《初戀杜鵑》《對天地之心的耳語》等8部,散文集《絕世之鼎》《冷冷的鼻息》,隨筆集《他們的光》。曾任《西北軍事文學》副主編、《中國武警》主編,大校軍銜。

王久辛18歲以前的時光,都是在西安度過。作為一個生於斯、長於斯,在未央宮遺址撿著瓦當、拾著漢箭鏃長大的孩子,王久辛對西安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小時候喜歡書法、文學。十幾歲開始練習書法,書法老師陶爺爺經常帶他去碑林讀碑。陶爺爺手裡拿著柺杖,指著碑石考他:這是王羲之、這是柳公權、這是歐陽修……一旦答錯了,便會受到懲罰。後來稍大一些,陶爺爺帶他去西安西城門樓上參觀書法展。當時王久辛十分震撼,他第一次覺得書法是那樣的清秀、飄逸、敦厚。

通過學習書法,王久辛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也更加想去鑽研文學。他說:“歷史從未間斷過,歷史一直在延續。我的文學作品充滿著歷史感,這個歷史感就是古城西安所給予我的氣息,碑石之上瀰漫的靈魂賦予我體質後產生的效應。”

“我曾讀杜鵬程《保衛延安》讀到廢寢忘食。”王久辛說他從初中就開始寫詩,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從魏晉南北朝的詩詞到唐詩宋詞,再到現當代茅盾、巴金、魯迅、郭沫若等大家的作品。詩歌讀得更多,包括艾青、聞一多、賀敬之等詩人的優秀作品。還有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陝西作家的作品,他更是細細研讀。通過閱讀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給了他巨大的感悟和精神支撐。

從西安獲得的感悟 滋養著文學創作

1976年,王久辛有幸在陝西省涇陽縣偶遇著名作家李若冰,當時李老教導他:有志向搞文學的人一定要深入基層瞭解農民,只有認識了農民才能瞭解中國的現實。這句話讓他一直記憶猶新。

當時雖然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但西安市文化氛圍依舊很濃厚,各地文化館都在開展文化活動,搞文學講座、文學創作培訓。當時曲藝館一位老師給他們講陝西戶縣農民畫。老師說,你看農民沒有經過美術訓練,沒有學過變形透視。可是他們畫打井,平面就把人都畫進去了,要是按正常的畫法,連一個人都畫不出來。可是他居然畫了一群人,俯視著看打井。而且畫得栩栩如生,色彩非常鮮豔。這就是最高級的藝術,這說明藝術是相通的。搞創作需要日積月累,只有先對生活熟悉,才能對生活有所把握,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表現能力和表達能力。

王久辛告訴記者,他有現在的成就和西安有很大關係。他少年時代在西安閱讀非常廣泛,中學時期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知名作家的優秀作品。“這就是西安的給予,即使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我仍然在西安找到了這麼多優秀文學作品。這是西安人的慧根和對文化的默默堅守。在西安獲得的這些感悟是終生難忘的,它們一直影響我,也滋養哺育著我的文學創作。”王久辛說。

希望以後多寫關於西安的文學作品

“離開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回望西安,我覺得西安是非常有內涵的古都,文化氣息瀰漫著大街小巷。比如無論走到哪裡,提起西安我都覺得很自豪。”王久辛說,他出生在未央宮附近,小時候每到一處地方,長輩都會講背後的歷史故事。比如興慶宮是李隆基和楊玉環飲酒作樂的地方,也是李白讓高力士脫鞋子的地方。耳濡目染,知道很多歷史故事。無論從書本瞭解,還是從街談巷議聽說,西安都是一個讓人著迷的地方。

除了少年時代一些不成熟的文字,王久辛在西安沒有留下作品,這是他最大的遺憾。“人,往往最熟悉最在乎的東西,也是最難寫最不敢輕易觸碰的。西安對我意義非凡,我希望退休後可以潛心寫一些關於西安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我最大的心願。”

他說:“在中華泱泱國土之上,西安位於雄雞的正中心。希望未來的西安不僅在‘穿著打扮’上超越漢唐,更會在東西方文化交融後獲得一個全新的靈魂。”

(西安日報見習記者 高瑞為您報道) FM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