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泡麵?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泡麵”都是不可磨滅的經典回憶。或者是在下班晚歸身心俱疲時來一碗香氣四溢的“牛肉拉麵”,或者是在旅途之中行色匆匆之時泡一碗方便美味的“老壇酸菜”…….即使是快捷的“方便麵”,也能成為美味的代名詞。


誰“殺死”了泡麵?



今年,是泡麵的60歲生日。然而不知不覺間,曾經我們習以為常的泡麵卻漸漸被打入冷宮。

這四年以來,泡麵經歷了一個持續的市場持續低迷期,總零售額蒸發近100億元、總銷售量縮水74億包。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泡麵這些年來究竟發生了什麼?因何火爆因何遇冷?到底是誰殺死了泡麵?

01

60年前 ,處於日本戰後糧食緊缺時期,出生於臺灣嘉義的華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看到在黑市中,人們在寒風中排著長隊,等待在拉麵攤上吃一碗麵。他想:“果然是民以食為天。如果吃不上飯,無論穿衣、居住,還是藝術、文化都無從存在。”

那麼,有沒有一種面,既可以長久保存,又可以方便即時,最好還能保留其美味呢?

回到家後,安藤看到妻子在廚房做天婦羅(日本的油炸食品),油炸排除水分,變得鬆脆,腦中閃現了“熱油乾燥法”。如此炸麵條,水分揮發快,麵條上會出現細孔,開水一泡,水分迅速滲入麵條,麵條就恢復彈性了。

1958年8月25日,泡麵正式誕生。伴著制面機的轟鳴和炒鍋的熱氣,安藤在自家後院10平米的簡陋小屋中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麵——“即食雞湯拉麵”。

制面、蒸熱、著味、油炸、乾燥,標準統一的工藝,使得流水線批量生產成為可能;“注入開水,泡2分鐘即可食用”,前所未有的便攜性令消費者倍感驚奇。

誰“殺死”了泡麵?


二戰之後的日本百廢待興,在美國的援助下進入經濟發展的加速期,不服輸的日本人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的忘我工作,此種情形下,方面快捷的“魔法拉麵”一經推出便暢銷市場,成為日本國民食糧。

1962年在安藤取得泡麵製造法專利之後,將目光轉向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投資設廠中國、菲律賓、英國、巴西、新加坡、韓國…….泡麵就此風行全球。

2007年1月5日,當96歲的安藤離開人世時,美國《紐約時報》當月9日發表社論:“感謝麵條先生”,借用了美國電視節目芝麻街中人物的綽號。文章認為“安藤在人類進步的殿堂內佔有不朽的地位”。

02

泡麵出現在中國時,正處於計劃經濟時期,泡麵還屬於“憑票購買的高端輕奢品”。

《遼瀋晚報》曾刊登這樣一則故事:當時在東北當老師王志斌被領導派到北京出差,送行時親朋好友紛紛委託他帶一些方便麵回來,“開開眼,嚐嚐鮮”。後來王志斌還是託人找關係,才搞到10斤北京麵票,買回10袋方便麵,他說“當時心裡那種喜悅就甭提了”。

泡麵正式飛入尋常百姓家,則是在90年代。

90年代,如今名噪一時的“康師傅之父”魏應州彼時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期,開油脂廠、做蛋酥卷,無一成功。

出生於臺灣的他在一次大陸的旅行中,發現火車上竟然沒有碗裝的泡麵,於是投資泡麵成了他孤注一擲的最後一搏。這一次,歷經失敗的他,終於賭贏了。

1992年,魏應州投資800萬美元成立起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同年推出主打產品“康師傅紅燒牛肉麵”,不同於市面上的既有產品,康師傅方便麵不僅附帶紙質碗和塑料叉,還多配置了一包牛肉醬料,口味和品質的提升加之大力的營銷短短時間內便風行全國。

誰“殺死”了泡麵?


同年,“統一”品牌也從臺灣殺將而來,相比“康師傅”的“泡麵”,其主打產品為“乾脆面”。

誰“殺死”了泡麵?


“小浣熊”、“小當家”……比食物本身更最受歡迎的是隨包附帶的小卡片,“三國卡”“西遊卡”“水滸卡”……你的童年裡,是否也與別人交換過這些小卡片呢?

兩大臺商的出現在全國帶來了一股“泡麵”風潮,華龍、白象、營多、美斯特、南街村、熊毅武……各地食品廠陸續引進、研發生產線,近千家方便麵企業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各地的小品牌之中,豫系泡麵一躍成為市場上的主力軍,河南品牌在全國20強中獨霸10席。產量居全國第一,有那麼一種說法是“全國泡麵中每3包就有一包來自河南”。比如華龍的“今麥郎”,主打“彈面勁道”;比如白象的“大骨面”,強調“濃湯口感”。

誰“殺死”了泡麵?


03

中國人有多愛吃泡麵?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營業額曾有連續18年的遞增。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在2015年全世界總消費的977億份方便麵,僅中國人就吃了404.3份,位列第一,是排名其後的8個國家需求量的總和。

然而,巔峰之後,中國人消費泡麵的數量突然之間急轉向下。

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中國方便麵年銷量持續下跌,2017年389.7億份的年銷量相較五年前縮水72.5億份。

誰“殺死”了泡麵?


那麼,泡麵因何衰落?

首先,是消費人群的變化。

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群體一直以來是中國製造低成本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泡麵市場最大的消費群體。

2015年2月,李總理在貴州慰問農民工,他親手為他們沖泡方便麵,人民網的報道稱,“李總理撕開紙蓋,倒進開水,一碗老壇酸菜面頓時香氣四溢,李總理對在場農民工說,這是家鄉的味道。”

然而這些年來,農民工數量卻在逐步回落。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

若是將農民工數量與泡麵市場增長數據做一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兩者變化的步調驚人的相似。

誰“殺死”了泡麵?


04

其次是外賣市場的衝擊。

我們選擇泡麵的原因之一,在於泡麵非常方便,而外賣平臺的發展,不僅大大提高了外賣的“方便”屬性,也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多遠的選擇。

相比於口味單一,營養不均的泡麵來說,新鮮可口、種類豐富以及方便快捷的外賣自然成為大眾更為青睞的選擇。

根據美團點評《中國餐飲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外賣市場規模已達3000億人民幣,較2016年的2092億元增長近42%,在線外賣用戶也已達3億人,在線日訂單數接近3000萬。

除了工作之外,我們最大的泡麵消費場景恐怕還是在旅行途中,然而2017年8月,隨著高鐵外賣訂購服務開通,泡麵最後一塊領地也遭遇了爭搶。泡麵或許將和綠皮火車一道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

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我們消費觀念的變化,也就是與經濟發展一同出現的“消費升級”。

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共健康意識也開始覺醒,使得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無添加劑、純天然”的健康食品,相對應的,以方便麵為代表的強加工型、含有大量添加物的、或油炸類食品,的 “垃圾食品”,正在逐漸遇冷。

除了泡麵之外,連碳酸飲料巨頭可口可樂都遭遇重壓。2016年,可口可樂的業績報告顯示,,全球利潤增長5.7%,但營業收入卻下跌了4.57%。中國市場成為拖累可口可樂營收增長的一大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連泡麵自身,都開始追求“健康”“高端”概念。

例如泡麵知名品牌打出了五穀道場“非油炸,更健康”旗幟,立刻受到市場歡迎,成立的第二年就獲得了高達15億元的銷售額,成為了業內不折不扣的一匹黑馬。

誰“殺死”了泡麵?


而在產品方面,泡麵品牌自身也在推陳出新,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除了傳統的泡麵、杯麵、幹拌麵外,康師傅還推出了粉絲及鍋煮拉麵系列,統一推出了地方特色面等等,方便麵的種類越加豐富。

終於,在各大品牌的不懈努力之下,在泡麵誕辰60週年之際,市場終於觸底反彈。

Euromonitor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方便麵市場總零售額達7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總銷售量達295億包,同比額增長0.3%。

05

發明者安藤百福曾形容泡麵是“被飢餓催生的靈感”——泡麵能給人以一種迅速而經濟的飽腹感,把你從走投無路的飢餓窘境裡解放出來。

看來,能拯救泡麵的,只能是泡麵自身。在多元化的衝擊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能否從“飽腹感”上升為“美味感”。

誰“殺死”了泡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