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些教師一個留下來的理由

如何填補偏遠地區教師的“缺口”?四川省既有剛性制度,也有一些特殊舉措。

“剛性制度”就是校長和教師的交流輪崗制度。2013年10月1日實施的《四川省政府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力爭每年教師交流數量達到轄區內教師總量10%左右。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儘管一些校長、教師去偏遠學校任職並非心甘情願,但因為是硬性制度,不去不行,對民族地區和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一定能起到促進作用。”長期從事教育人事工作的一名負責人說。

“特殊舉措”則包括特崗教師招聘計劃、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等。“特別是特崗計劃,對補充民族地區和一些偏遠貧困山區的教師,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位負責人介紹,自2006年實施至今,四川省已陸續招聘了3萬餘名特崗教師,百分之八九十的特崗教師服務期滿後繼續留在當地。

這些偏遠地區教師留不住的原因有很多,曾在四川民族地區和教育系統工作過的方明(化名)認為,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高原地區環境艱苦而教師工資待遇仍偏低。

“現在有些農村教師每個月的工資有兩三千元,但他們生活中潛在的開支卻很大,每天付出的辛勞遠大於收入。”方明曾到四川海拔最高的甘孜州石渠縣調研,發現該縣學校普遍沒有專職保安、專職宿舍管理員,“保安由老師們輪流當,生活老師也由老師們兼任。他們付出的額外勞動遠遠超過了課堂教學。”

“適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這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最為普遍的建議。但到底多高才算是合適呢?“我覺得至少要增加1000元,老師們才會動心。”一名教師說。

方明建議,在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待遇水平上可以再“大膽”些。“特別是一些高寒山區,應該按照環境的艱苦程度、地理的遠近、海拔的高低,高於城區教師基本工資2—5倍的係數發放農村教師艱苦津貼。”他說,就是要通過這種令人羨慕的高收入吸引老師去,變“要他去”為“我要去”。

“其實我不想走,其實我想留”,方明借用一句歌詞來形容這些偏遠山區教師的心態,“一方面他們熱愛教育行業,渴望在農村做出一番成就;另一方面,又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打敗,慢慢變得心灰意冷。”他說,必須善待農村教師、偏遠山區教師,給予他們最起碼的生活尊嚴。

在他看來,偏遠地區學校和內地學校之間,不僅存在自然環境的天壤之別,更有住房、交通、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的差距。

住房無疑是最困擾偏遠地區學校教師的問題。在一些偏遠山區,因為工資待遇低下,許多教師工作大半輩子也買不起一套商品房,不得不長期租房或借住在學校的週轉房裡。

“我們常說‘安居樂業’,教師只有擁有了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住房時,心中才會有歸屬感,才會安心留下來從教。”方明建議,政府應該把教師納入到限價房、廉租房政策享受範圍內,努力為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創造一個安穩的工作環境。

此外,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在交通、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均與城市存在不小差距。“你看我們很多山區教師,為了孩子的教育,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到外地讀書,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一家人所有的積蓄以及與孩子的長期分離。”方明感嘆。

然而,這些困境要想改變並不容易。“我們不可能立馬改變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也不可能馬上提高這些地區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但我們總得在一些方面做出突破和改變,總要給那些教師一個留下來的理由。”方明說。(特約撰稿 劉磊 本報記者 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