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語」近人中吸取「仁」的力量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一則則典故的引出,從重民生、興民德、得民心三個角度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解讀了“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聚焦央視《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古代仁政思想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文化中,處處彰顯著“仁者愛人”思想。所以隨著時代的變遷,儒家文化當中的這種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逐漸歷練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當中的優秀基因。作為新時代的奮鬥者,我們需要內外兼修,從平“語”近人中以“仁”為本。

夯實“重民生”的基石。“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意為治理國家的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它突顯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了人民的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論是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還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脫貧攻堅戰,無不彰顯著人民群眾的首要地位。我們需要讀懂習近平總書記“利民為本”的“愛人”之心,落實“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老百姓看”的利民措施,為新時代的發展夯實“仁政”的基石。

對標“興民德”的發展。“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意為對標自身,有不足的地方,積極向他人學習,有過錯的地方,要積極改正,旨為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現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既要承擔大國的責任,也要肩負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而興民德顯得尤為重要。“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社會的發展,總離不開教民與德。習近平總書記引經據典,意在說明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對標當下,深刻認識隨著經濟的發展,核心價值觀所彰顯的“德”之力不可小覷,它體現的既是個人的德,也是社會的德、國家的德。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小學生的“16字”,我們更應看到興民德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持久、最廣泛、最深層的力量。

迴歸“得民心”的初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為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則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來,也可以把船掀翻。旨在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隋煬帝時期快節奏、高頻率、高速度的戰爭和勞役,與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事”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再一次領會得民心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以此為切點,重在強調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使我們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使我們的事業,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比不上老百姓的誇獎。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仍需吸吮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漫長奮鬥積累起的這些文化養分,牢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宗旨,以“仁”為本,在前行的道路上,斬荊劈浪,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