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分享”是一個在App中特別常見的功能,從運營層面它滿足了推廣需求,從用戶層面則滿足了用戶對外塑造自我形象、分享自我點滴、宣揚價值觀等需求。這次我將分析五類常見應用(社交類、內容類、電商類、美化類、打車類)的分享機制,從中反推出不同產品的產品目標、業務邏輯對分享機制的影響;接著,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分析幾種分享機制下不同操作流程的優缺點。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一、每類產品分享的內容形式

不同種類的產品會因為不同的產品性質導致不同的分享內容,而不同的應用也會根據自身產品的目標作出相應的內容設定。下面將分別分析每類產品中不同App在內容方面的區別。

1.1 社交類

此類產品分析了微信與微博兩個社交領域的大頭。

微信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朋友圈狀態(不可轉發)、公眾號的文章;名片、公眾號;H5活動頁

微博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單條微博、文章、話題;個人主頁;H5活動頁

1.2 內容類

此類產品主要選擇了問答型的知乎、新聞聚合類的今日頭條,內容社區MONO以及菜譜交流社區下廚房作為分析對象。

知乎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回答、問題、文章;個人主頁

今日頭條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新聞詳情頁、新聞專題頁;動態

MONO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午茶;單內容(視頻、音樂、畫冊、海報);專題;站點

下廚房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菜譜、菜單、商品、作品;推廣文章

1.3 電商類

此類產品主要分析了淘寶(傳統型電商)、活動行(活動聚合類電商)、下廚房(內容社區導向的電商)

淘寶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商品詳情;品牌專題詳情、淘寶頭條、店鋪詳情;分會場(超實惠、天貓精選、特色好貨、熱門市場)

活動行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活動詳情、專題、關注的主辦方

下廚房(市集)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商品詳情

1.4 美化類(工具類)

此類產品主要對美圖秀秀、MIX、Snapseed、Hipstamatic以及海報工廠、Photocollege進行分析。

除了MIX可以分享美化後的圖片以及濾鏡以外,其他的產品都是以分享美化後的圖片為主。

1.5 打車類(工具類)

此類產品主要分析了在這方面已經比較成熟的產品 滴滴出行。

滴滴出行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推薦頁;活動專題頁;積分商城活動頁;行程單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二、從分享的內容出發,反推產品與業務邏輯

2.1 社交類

分享功能對於社交類產品的價值是圍繞“個人”,輻射出各種形式的內容,通過內容連接不同個體,從而提高用戶粘性。用戶通過“分享”實現個人價值觀、態度的分享與傳遞,對外建立個人品牌形象, 同時實現信息交流互通;產品通過“分享”可以實現對外推廣,引入新用戶,並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機制實現活動的傳播與擴散。

但不同產品的不同目標也就導致了分享機制的設計會有所側重。比如,微信的朋友圈狀態不可轉發,體現了“私密性”的產品目標;公眾號的文章只能分享給微信好友、朋友圈或QQ好友,凸顯出它作為社交平臺的野心與信心;好友名片和公眾號只能推薦給其他好友(而不能在朋友圈進行分享),說明微信對分享功能的定位精準,沒有冗餘,此外也避免了一些公眾號的惡意營銷。

微博相較來說就有所不同。首先,每條微博是可以快速轉發的(轉發按鈕直接放在每條微博下方),這與微博的核心價值(快速實現自我聲音的傳播)切合;其次,單條微博、文章、話題、個人主頁的分享平臺不僅包含了自家的微博、好友圈、私信和群(根據分享內容的不同會稍有區別),還有其他各大平臺的自媒體和社交好友,這與微博的產品定位有關,因為微博相對於微信來說更加開放,裡面的內容形態多種多樣,涉及的社會熱點、新聞等比較參差,因此不好將口收的太緊,要給用戶儘量多的發揮空間與利用空間。此外,多樣的渠道也能引入更多的流量。但粗獷的管理方式與不精準的產品定位必然會造成內容冗雜、用戶素質參差,這為內容運營、用戶運營等工作增加了難度。

通常,分享的擴展組件不僅包括分享渠道,還會有一些針對當前頁面的輔助功能,比如針對內容型分享常見的“舉報”功能;而微博中圍繞業務增加則是“幫上頭條”功能。

2.2 內容類

知乎作為“內容型”社區,與社交平臺不同的是,增加了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等內容採集的分享途徑。此功能的設計圍繞產品的核心價值(有價值的內容傳播),優化了用戶保存有價值內容的操作體驗。 此外,輔助功能中有針對專欄文章和回答的“推薦至日報”,針對“提問”的“啟用匿名(針對於某問題)”,針對其他用戶的“加入黑名單”部分。

今日頭條新聞詳情的分享分為兩部分:平臺分享icon以及擴展分享按鈕。“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直接用平臺icon顯示在外面,點擊擴展分享按鈕則會出現包含多個平臺的分享彈窗。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推廣上運營更側重於微信與朋友圈的流量渠道。另外,今日頭條也有類似微博的業務模塊,用戶可以發帖子,並分享他人的帖子。

MONO針對不同類型的分享內容,分享組件都是一樣的既包含第三方社交好友也包含了第三方自媒體平臺,還有pocket採集應用。其中為了組件佈局的簡潔性,將QQ/空間合併,通過兩部操作進行選擇,這是產品在設計時綜合考慮了渠道的優先級、操作的流暢性以及視覺效果,後決策的結果。

下廚房分享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朋友圈+微信+更多”,一種是更多。前者用於自身產品體系中包含的幾類內容,包括菜譜、菜單、商品以及用戶作品;後者用於推廣文章。這個與後臺開發有關,前者是native app後者是H5嵌入,當然也看出這款產品在推廣渠道上的側重。

2.3 電商類

淘寶這次側重分析淘寶的核心業務,分享的內容形式上包括 商品、品牌專題、淘寶頭條、店鋪詳情、分會場(比如 超實惠、天貓精選等)。針對不同的業務模塊,淘寶在設計分享渠道方面會有不同,比如商品的分享包括了複製與二維碼、社交好友、手機聯繫人和淘友以及送禮和愛逛街兩個業務模塊;品牌專題沒有送禮和愛逛街兩個模塊;分會場只有社交好友和手機聯繫人及淘友兩個模塊。從分享的業務邏輯分析可以看出淘寶的側重點以及頁面的優先級,具體說 商品詳情>品牌專題(或店鋪詳情、淘寶頭條)>分會場(超實惠、天貓精選、特色好貨、熱門市場),因為基於促使用戶進行消費的目的,商品詳情頁對用戶購買決策的影響最之間,用戶在此分享的慾望更大,而且對於其他用戶的驅動性也更大。

活動行活動詳情頁、專題頁、關注的主辦方有分享功能,與“淘寶”相比,業務模塊沒有那麼多,因此根據它現有的產品形態做出分享功能的匹配,主要就是專題頁和活動詳情頁以及關注的主辦方。

下廚房(市集)下廚房的產品定位是用戶分享菜譜與廚房作品的內容型社區,而市集是後期衍生出來的商業模式,因此在此部分業務目標與產品功能的匹配度不夠完善,只是將單個商品進行分享。

2.4 美化類(工具類)

這類產品的功能比較類似,都是對美化成品進行分享,迎合了用戶想要分享美的東西獲得讚美的心理訴求。

與同類產品相比,MIX多了濾鏡分享的功能,這正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它屬於較早期專注於濾鏡功能的美化類產品,一個活躍、高含金量的濾鏡廣場體現了產品的差異化所在。

2.5 打車類(工具類)

滴滴出行分享的頁面包括推薦頁、活動專題頁、積分商城活動頁以及行程單。

推薦頁的分享形式包括了幾大平臺還有二維碼以及複製鏈接;活動專題頁只包含社交平臺;積分商城活動頁只有微信好友以及朋友圈;行程單則通過發紅包的形式,將平臺推廣出去,既滿足了用戶分享紅包,給人便利的利他心理 又通過明顯的利益引入新的流量促進用戶活躍。從以上不同業務模塊對應的分享形式,可以看出滴滴出行在業務劃分方面的側重點,推薦頁因為是一個拉新的核心手段,因此需要提供儘量多的手段將這個信息傳遞出去,而相對來說積分商城在滴滴的整個業務架構上處於非核心位置,因此在分享功能上的相對弱化。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三、分享機制的四種設計模式

按照分享渠道不同分享組件的的設計模式也會有所區分。大體上可以將其分為四種:1)產品內部的分享機制;2)外部通訊類的分享機制,比如微信好友;3)外部自媒體類的分享機制,比如朋友圈;4)筆記本、採集類的分享機制,比如印象筆記。後三者是外部分享機制,採用第三方提供的組件,因此不同產品的分享流程也是相同的;而產品內部的分享機制會基於產品與業務邏輯的考慮,不同產品會有差異化。

3.1 社交類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社交類產品的分享機制

微信只有內部的分享機制,分享給好友或者是朋友圈。

針對“文章”的分享,分享流程結束後,依然留在文章詳情頁,而個人名片與公眾號的分享則是留在聊天頁。通過分析使用場景,我們可以發現當用戶分享文章時,他們往往處於“文章瀏覽”的流程中,因此“分享完成直接返回”的流程設計可以保證“沉浸式閱讀”——不中斷用戶的閱讀體驗和流程。而“公眾號”和“名片”的分享,有兩個前提,其一,產品對分享對象作了限制——只限於微信好友(沒有朋友圈);其二,被分享的個人主頁或者公眾號主頁中只有關於個人或公眾號的基本簡介沒有其他可瀏覽的資訊。在此前提下,我們再考慮使用場景,用戶多是基於聊天場景中的分享,其次可能是瀏覽某個主頁想要分享給好友,無論是第一個場景或者是第二個場景,用戶在分享之後的行為更多是針對被分享名片的討論等等,所以此時留在當前聊天頁更好。

微信在設計分享流程時,首先考慮大多數人的使用場景、劃分優先級,接著根據優先級並結合產品目標,簡化操作流程,引導用戶習慣於產品設定的流程。這就是微信的產品設計之道,值得借鑑。

3.1.2 微博

分享渠道包括內部分享機制,如微博、私信和群、好友圈,外部通訊類,如微信好友、支付寶好友、QQ等以及外部自媒體類,如朋友圈、QQ空間等;

針對不同渠道,其操作流程會有區分。

• 內部分享機制:當分享流程完成後,都是返回分享前的頁面。這裡針對個人主頁的分享機制,與微信不同,因為微信公眾號的主頁中除了公眾號的基本簡介以外沒有其他內容,而微博中的個人主頁則有用戶發佈的微博列表,因此留在當前頁是有意義的,便於用戶繼續瀏覽。

• 外部通訊類:當分享完成後,會出現選擇框“返回 or 留在當前頁”,這是基於用戶使用場景的考慮。因為用戶在與好友分享東西的時候,很可能會基於分享內容聊上一會兒,因此有必要給用戶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強制性的將用戶拉回。從運營層面考慮,通過聊天可以讓對方對分享的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進入應用,增加新的流量。相較而言,微信自始至終都在自己的平臺內,因此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 外部自媒體類:當分享完成後,直接跳轉回自家頁面。此時的考慮是,第三方自媒體平臺在某種程度上與微博存在流量競爭的關係,因此當用戶完成了內容的發佈以後,已經達到了用戶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運營推廣的目的,所以沒必要讓用戶繼續停留在第三方平臺,而應該儘快將用戶拉回。

針對不同的分享內容無論是單條微博、文章還是個人主頁,都包含以上三類分享渠道。

3.2 內容類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內容類產品的分享機制

3.2.1 知乎

知乎針對不同類型的分享內容,會對分享組件做出相應的擴展性微調,比如針對文章、問答會有采集功能,而針對個人主頁則沒有。這體現了細緻的用戶體驗思想。

根據分享渠道的排列順序,可以猜測“知乎私信”是知乎產品體系中比較弱的一個模塊。

分享至外部渠道的分享機制都是採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通用組件,和“微博”是相同的。

對於“採集類”渠道,分享後只是提示已分享,因為用戶此時的意圖只是將內容保存下來,方便下次閱讀,因此無需跳轉。

3.2.2 今日頭條

新聞詳情頁的分享組件設計,結合了該頁頁面佈局的特點並考慮了頁面需要實現的目標,將微信和朋友圈兩個分享方式直接以icon的形式設計在文章底部,在視覺上引導用戶分享新聞內容,在流程上簡化操作步驟。

3.2.3 MONO

採用三種常規的外部分享渠道。

3.2.4 下廚房

自身產品體系中的內容和商品都設計有快捷的微信、朋友圈分享按鈕,同樣是引導用戶進行分享,藉助微信這個大流量入口,進行引流。

3.3 電商類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電商類產品的分享機制

3.3.1 淘寶

二維碼分享的功能主用於面對面掃碼分享的使用場景;此外還設計了“保存到相冊”的功能,提供用戶另一個選擇。

兩個與淘寶業務相關的模塊分別是“愛逛街”與“手機聯繫人和淘友,前者相當於社交類應用中的自媒體平臺,後者則相當於社交類或社區類應用中的聊天場景。從這兩部分可以看出,淘寶的產品戰略是不讓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受到限制,因此要在這方面做出業務拓展。

• 分析“分享到愛逛街”流程:分享流程結束後,頁面停留在“本人最想買頁面”,這與前面分析的常規流程不同。此時,產品考慮的首先是讓用戶知道到哪裡查看分享的結果,此外讓用戶把注意力放在這部分新增業務上,發現這裡可以發佈自己喜愛的商品。之後,點擊左上角返回按鈕,用戶就能返回至分享前頁面,整個流程順暢,形成閉環,符合用戶的心理模型。

• 分析“分享到手機聯繫人和淘友”流程:若是第一次分享,淘寶會很貼心地用橫幅提示查看路徑並用按鈕引導用戶進行查看。這反映了淘寶在用戶體驗設計上的細緻程度。

3.3.2 活動行

採用兩種常規的外部分享渠道。

3.4 美化類(工具類)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美化類產品的分享機制

這類產品屬於工具類產品,因此“美化圖片並得到成品”是核心功能,而分享是輔助功能。不同產品的區別在於如何處理“保存”與“分享”的關係。分析了以上六款產品後,發現主要有三種做法:

1. 保存與分享功能分開,沒有明確的引導孰先孰後。此類產品包括,Snapseed。

2. 先保存後分享,產品會引導用戶先進行保存然後分享。此類產品包括,MIX、Hipstamatic。

3. 點擊分享的同時自動保存,點擊分享按鈕後,產品會自動保存成品,用戶在新的頁面上選擇平臺進行分享,整個過程順暢,操作簡便。此類產品包括,美圖秀秀、海報工廠、Photocollege等。

對比以上三種方式,我更傾向於最後一種設計方式,因為既符合用戶需求,同時簡化用戶的操作流程。過程簡便,用戶也更願意接下去進行分享的操作。

3.5 打車類(工具類)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打車類產品的分享機制

3.5.1 滴滴出行

需要優化的地方包括:

不同業務模塊的分享組件樣式不統一,這會在視覺引導上給用戶造成困擾。

複製鏈接的分享方式,操作過於繁瑣,不如點擊複製按鈕來的便捷。

此外,完成一單行程發紅包的方式是從打車類、外賣類產品發展起來的,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拉動用戶消費的常用方式,儘管長期以後用戶已經對這種形式不再敏感,但依然是將產品推廣出去的好方式。

從分享機制反觀產品形態與業務邏輯

四、結論

通過五類產品分享機制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成熟的產品體系會針對不同優先級的內容適配相應的分享組件。不同的分享方式,根據屬性不同可以大致劃分為四類,而分享組件的設計則應該根據自身產品的屬性在這四類中作出選擇。針對自家平臺內的分享,分享組件的設計會更多的結合產品與業務邏輯並進行細緻的用戶體驗設計,而經由外部渠道的分享則更多依靠外部的分享組件以完成分享流程。

此外,現在的趨勢是 無論內容類產品、電商類產品還是工具類產品,都正在拓展自身平臺內的社交或社群體系。這是因為無論產品的核心功能是什麼,隨著核心功能的完善,用戶的需求會慢慢提升和擴展,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位於第三層的社交需求成了用戶的普遍需求。隨著產品的發展、成熟,滿足社交需求是必經階段,之後產品的戰略規劃還需要實現用戶的“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