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愚園路546號,由於建造年代不同,設計語言雜亂,空間無序列,如今整個園區均被改造為聯合辦公空間,予舍予築受委託對其中的1、2號樓進行建築和室內改造,名為創邑Space。

整個園區由1~11號樓組成,1、2號樓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整個園區的中心,建築面積約1900平方米,是20世紀初中國著名銀行家孫衡甫的舊居,曾被稱為“孫家花園”。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這些房子見證了“魔都”曾作為“東方巴黎”的歌舞昇平和燈火輝煌,隨即又在時間的流轉中褪化為一段歷史,某個符號,一處空間場所。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因此,我們覺得空間改造是我們與歷史的某種對話,通過與百年前生活此處的人物和他們所使用的物品交流,將他重新置於現代的語意中,訴說其獨特的歷史。

新與舊,“破”與 “立”

雖然兩棟建築的外立面風貌保存較好,但內部幾經易主,風格元素雜糅,空間無序列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改造前,它是上海計算技術研究所,整體空間按照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所需被切割成了一個個小的科室,與當下共享辦公空間的理念所代表的辦公方式相去甚遠。因此,從功能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在新與舊之間的“破“與“立”中完成這場時空對話,實現美學與功能的精準平衡。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新的建築空間不僅要滿足入駐單位和個人相對獨立安靜的辦公空間,同時,在公共空間的部分動線要儘可能流暢,空間開闊,以滿足人群聚集的活動和社群關係塑造和溝通強化。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通過由外而內的延伸,我們首先把貫穿三層空間的法式雕花木質樓梯“挖“出來,明確了整個空間流線,而所有辦公區域則依窗格而設,讓陽光、空氣、植物氣息流進來。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為了保證空間整體的連續性,我們儘可能不去打破,不去增加無謂的修飾,不過分強調風格造型,而是通過材料、色彩等設計元素的變化去區分空間的功能。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時間和空間的對話

在二層的公共空間,在把多餘的石膏板隔牆及吊頂拔除後,這棟百年曆史建築的基礎構造得以窺見,把這個混凝土框架按照它不加修飾的樣子裸露在外面,造成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對立,以一種歷史的疏離感提醒著往來其中的人,時間如斯流逝,歷史揭示真相,而建築也許和人類的想象一樣不朽。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現代與古典共生

在軟裝配飾上我們更強調藝術性與洋房的意味。設計運用銅、石材、玻璃、絨面等材質,以簡潔而又復古的方式去表現,與洋房保留下來的精緻細部形成強烈的反差,同時又能夠互相協調,營造了現代、藝術、稀貴,古典的空間感受。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柯布西耶式燈具的現代對應馬賽克的古典;石庫門的厚重沉穩對應銅金屬的靈活多變;羅馬圓拱式的經典弧線對應“一”字線條的燈光,每一處看似衝突的對立卻是一種和諧的共生,似乎有意讓人思索:儘管百年間建築和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但這一切促成的是更加模糊的邊界,更加多元的風格以及更自覺的自我和空間意識。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在聯合辦公的狂潮之後,許多人都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辦公環境,予舍予築當然信奉以人為主的空間塑造,但也堅持好的設計能夠改變或者促進人們改變一些生活習慣的陋習。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如是沿著盤旋而上的法式樓梯,坐在精緻的雕花壁爐之前,或是在窗外灑下的綠色樹影之中思考,會不會投入工作多一些,幸福感更高一點?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魔都愚園路,一間銀行家老宅的新生

設計公司/ 予舍設計

設計團隊/ 許異、陳瀟、胥俊峰、毛莉麗、趙西康、卞維國、高娜、袁增亞、潘文軍

規劃設計/ 如恩設計

攝影/ 胡義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