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定義企業家精神,就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或是以別人沒用過的方式做事的組合。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批優秀的企業家隨之崛起。而 " 企業家精神 " 也在今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提出,要 " 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

那麼,在各位商界大咖眼中,什麼才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呢?中企哥整理了王健林、劉永好、王石和柳傳志對於企業家精神的見解,發現差異中不乏共性。

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王健林:創造力、堅持、責任

什麼叫企業家精神?羅曼 · 羅蘭有一句話 " 最高尚的人,不為自己活,不為自己死 ",王健林認為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他表示," 企業家精神的內涵是多個方面的,最核心的有三個關鍵詞:創造力、堅持和責任。"

王健林說,萬達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創新史。就是敢為人先,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1988 年萬達剛剛成立時,房地產行業是國家嚴格控制的。為了活下去,萬達從棚戶區改造開始做起。當時的房子很多是沒有客廳和衛生間的,萬達就設計了明廳和洗手間,還裝上了寬敞的鋁合金窗,上了防盜門。

現在看來這都是平常的事情,但王健林稱,當時這些都是創新。後來在銷售時,萬達又找電視臺贊助了一部電視劇,插入自己的廣告。一個月時間,1000 多套房子被銷售一空,一單就賺了 800 萬元。更重要的是,萬達成為了全國第一家搞舊城改造的企業。

92 年萬達開始跨區域,在廣州成立了一家公司。當時南北方市場有差異,語言也有障礙,很多北方企業不敢去南方做生意。儘管在廣州開發沒有賺多少錢,但王健林說,最重要的是鼓勵了企業走出去的勇氣。萬達成為中國第一家走出地域、異地發展的房地產企業。

除了創新外,王健林還提到做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怕失敗。他說," 做企業跟做科研有點類似,失敗的幾率一般要比成功多。如果都能夠成功的話,就沒有什麼企業家,更沒有什麼大企業家了。"

在 2002 到 2004 年間,由於萬達對商業地產經驗不夠,前前後後也經歷了很慘痛的失敗。

2003 年,王健林在瀋陽市太原街投資建設了一個萬達廣場,做了 300 多個商鋪銷售,賣了 6.1 個億元。由於設計先天缺陷,商鋪經營不理想,回報率很低,業主埋怨聲很多。

最後王健林拍板," 全部退款,拆除重來。" 這件事,被王健林稱為萬達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萬達因此付出了十幾億元的代價。

當時,萬達打了 222 場官司,媒體在批判,公司所有人都告訴王健林不能這麼做。但是王健林說," 我們必須堅持 5 年。以 5 年為限,如果做了 5 年還是這個樣子,就收山回去。"

" 城市綜合體 " 恰恰就是萬達到第五年才摸索出來的。

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此外,王健林還提到了企業責任。他認為,把企業發展好,這是企業家首要的、最大的社會責任。" 萬達集團發展到今年大概資產規模會超過 1500 億元,年銷售額 1000 億元,我們向國家年納稅 80 億元,在全國企業不分所有制排序可以進前 30 名。"

他還表示,要善待員工。" 萬達在十年前就實現了帶薪休假,而且我們高管接近 200 人都有股票。除此之外,我們推出工齡工資制度,隨著工齡待遇逐年增加,鼓勵基層員工更好地發展。"

在前幾年的訪問中,王健林曾表示他最擔心的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流失。他說," 和 20 世紀 80 年代他起家時那段混沌的時期相比,現在的中國更難出現企業家。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很多官員軍官教授很多人都做生意求發財。現在很多人沒有這個勇氣,就是創業的環境,輿論環境,資本環境,制度環境,越來越有利於大公司發展,不利於小的公司的創業家的出現。"

劉永好:真正企業家精神是去衝、去闖

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 去衝,去拼,去趕,去闖,去試,不要怕犯錯誤 ",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心中的企業家精神,他曾在第十二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指出,四平八穩的做不叫企業家精神。

在劉永好心中,最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是任正非、馬雲和方洪波。

劉永好說," 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呢?我經常在想這個問題,我今年 60 多歲了,大家說我看上去沒有那麼大。其實 20 多歲也罷,40 多歲也罷,60 多歲也罷,我覺得更重要是心態,創新的心態。我現在很多問題顯然沒有 90 年代小平南巡以後那股闖勁,那時候恨不得一天 24 小時,48 小時,那時候我們一週跑了幾個省收購了很多企業,那時候真累,真精神,那時候企業家精神比現在足的多。"

很多人對他說,錢是賺不完的,不如平穩一點。但劉永好反問道," 這種心態是企業家精神嗎?"

他表示,怎樣調動出做企業的激情,是大的社會問題和政策問題。" 現在你看看當公務員,一個名額,有幾十個,幾百個去搶,現在更多人願意當公務員,不願意去拼、去闖,我覺得全社會,國家方方面面得鼓勵創新。我們現在跟美國比,跟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應該繼續努力,繼續拼,繼續衝,再過一些年迴歸平淡是不是更好一些,對國家更有利一些。"

同時,劉永好指出,企業家精神還要有愛心。" 這種愛心是指愛社會、愛國家、愛家庭,還要愛人。當你有愛心的時候,員工願意跟你走,事業有可能做大。你能不能得到你的員工、社會、政府、合作伙伴和用戶的認可,這就是愛心。 "

1994 年,劉永好聯合了十名企業家,倡導和發起了扶貧光彩事業,通過造血的方式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至今,新希望在光彩事業中的投資已超過 30 個億。每次有重大災害發生的時候,新希望也總是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向災區輸送物資並捐款。

柳傳志:正身行事,律己服人

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 假如我不辦企業,跟朋友之間、跟家裡人之間,我也會是一個重承諾的人。辦公司之前,在學校、在單位,有一些關係挺鐵的朋友,他們也認可我的這個品質,性格使然吧。我年輕時喜歡讀的是《水滸傳》,現在看《水滸傳》裡宣揚的很多思想我是不贊成的,但是有一條我贊成:就是一諾千金。" 一次採訪時,柳傳志這樣談他對於誠信的理解。

接觸過柳傳志的記者都知道,柳傳志對守時要求嚴苛。而守時,已經作為誠信最基本的分子融進聯想的企業文化裡。在聯想,有一條鐵律已經堅持了 30 年,就是遲到罰站。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秘書長程虹至今對一個鏡頭記憶猶新:美國街頭,柳傳志從酒店大堂急匆匆地出來,然後向停在馬路對面的大巴跑過去。

那一次是中國企業傢俱樂部赴美交流,大巴上坐的都是企業傢俱樂部成員,柳傳志因為接受記者的採訪,所以不能提前太長時間下樓,而企業家們乘坐的大巴車因故沒能停在原定的大樓門口,而是臨時停到了幾百米外的地方,他不顧身份地在大街上發足疾奔,是為了不打破自己給俱樂部立下的 " 不能遲到 " 的規矩。

柳傳志認為,提升中國的社會公信力,政府和企業都是負有責任的。社會不誠信,是因為有的企業、有的官員不誠信。" 影響到社會誠信,官員誠信當然是最為重要的。所謂官員的誠信就是,你在法律面前對誰都一樣。然後就是企業家,企業家對外要誠信,對內要求實。我覺得現在的年輕朋友一開口,就是我將來一定能怎麼怎麼樣。其實有些事情他沒有經歷過,不知道誠信也是要付代價的。"

正身行事,律己服人,柳傳志正是用這種最樸素的道德要求,來批註這個時代早該正視的商業精神。

而柳傳志也表示,中國的市場環境在不斷變化,這要求企業家的價值觀、思維和觀念也要不斷更新。在新的環境下,對於中國企業家群體來說,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不確定性,這不確定性源自於中國不斷調整的政商環境,尤其在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

因此,他提出," 面對一切不確定性,我們應該用創新和更高的追求標準去面對挑戰,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企業家精神中最核心的內容。"

王石:" 摸著石頭過河 " 就是最大的企業家精神

王健林因這件事打了 222 場官司,虧了十幾億

在談到企業家精神時,王石表示,中文的 " 企業家精神 ",被大大侷限了。因為英文中的 Entrepreneurship 的含義要比中文中的 " 企業家 " 廣泛得多。就好像 " 奮進號航天飛機 " 的 "Enterprise",在中文中如果被翻譯成 " 企業號 ",就與 NASA 的本意有偏差。

他提出," 一個社會總是有一些傳統、規範和模式,而認識到這些模式的問題,重新組織要素,併成功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王石說,企業家們最擅長的領域,就是遠見、規劃、管理、組織、協調、說服、動員、妥協。如果不把這些才能貢獻給社會,僅僅是拿出一些錢來做 " 慈善 ",談不上是真正的 " 企業社會責任 "。因此,企業家不能是僅僅發個言就算了,而是應該充分發揮自己在組織、動員、說服上的經驗,為 " 社會資本 " 存款。

王石還表示," 企業家精神是當下所稀缺的,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最需要企業家精神的課題。這不僅需要領導人發現體制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還需要他們能在目前價值如此多元的社會里,團結起足夠多的共識,甚至在體制內調和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係,以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最大的企業家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