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得完的《鄉愁》,解不盡的相思

近日,在一檔節目中聽到有人朗讀《鄉愁》,我唏噓不已,一段往事湧上心頭。

1992年除夕之夜,我們一家聚在電視機前和和美美地看春晚,一首改編自余光中詩句的歌曲《鄉愁》悠然響起,之前還沉浸在闔家團圓幸福氣氛之中的母親突然黯然神傷。那時,我年紀尚幼,不明就裡。長大一些後,在父親的耐心講述下,我才瞭解了箇中原委:外祖父在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軍隊強徵入伍,不久隨部隊遠走臺灣,彼時母親尚在襁褓之中。之後的幾十年,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條件中,外祖父與家鄉失聯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兩岸關係開始改善,幾經輾轉之後,外祖父終於通過書信與母親取得了聯繫,這讓母親喜不自禁!外祖父也迫不及待地想回故鄉看看。不料樂極生悲,身體一直患病虛弱的外祖父竟然駕鶴西去!眼看著父女、家人即將團聚,結局卻是一場空,母親傷痛至極,好幾年都沒有走出悲傷。

讀得完的《鄉愁》,解不盡的相思

時光又一晃過去了20多年,其間我每每讀到《鄉愁》,總是心潮澎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自己的母親和從未謀面的外祖父。與余光中老先生情況不一樣的是,他在臺灣結婚生兒育女,他的母親在大陸,而我家的情況恰恰相反:母親在大陸,外祖父在臺灣不再娶妻始終孑然一身。一樣的是,阻隔親人團聚的都是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遠離家鄉的遊子都產生了濃濃的鄉愁。餘先生是幸運的,後來數次回到大陸,回到家鄉,因此,他也坦言後來寫得更多的是“還鄉”詩。而我的外祖父卻永遠地留在了“那頭”的“裡頭”,那份鄉愁自始至終無法釋懷!

讀得完的《鄉愁》,解不盡的相思

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工作,我更對鄉愁有了直接、深刻的理解,懷戀故土、相思親人,而這還是發生在每逢寒暑假可以回家,回家也沒有受到什麼阻隔的情況下。可想而知,當年的外祖父、當年的余光中先生在特殊的年代,在通訊極其不發達的當年,他們的鄉愁又怎能排遣?我越來越感同身受到母親那年春晚聽到《鄉愁》唱響的落寞心酸……

余光中先生在去年與世長辭了,讓詩歌《鄉愁》再度被無數人憶起。這首詩不長,一下子就可以讀完,可其中深藏的含義又豈可輕鬆體會?人間骨肉分離的相思之苦又怎能輕易化解?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依舊橫亙著,我祈盼祖國早日統一,讓中華民族真正實現大團圓!

讀得完的《鄉愁》,解不盡的相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