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清代錢幣-帆船幣

中國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其獨特的代表符號,而銀元作為民國時期的一種流通時期較短的貨幣,也成為了歷史長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現了我國近代時期的政治以及金融的滄桑變化。

一般銀元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開始流入中國。1821年-1850年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

民國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有個特點,就是每有新的領導者,都會打造專屬於這個領導者的新的流通銀元,銀元的主圖就是領導者的頭像,民國時期相繼發行了不少的銀元。在同一個領導者時期,也發行不同面值的銀元和同一面值不同年代的銀元。這種方式類似於古代的年號錢。

民國帆船幣是中國近代機制幣中的銀幣種類之一,因背後有雙帆船,帆船幣也稱船洋,這些船洋的幣值只有壹圓和中圓兩種。

“船洋”是指國民政府在上世紀30年代鑄造的海洋帆船圖案銀幣的俗稱,又名“帆船幣”。在中國近代發行的上千種老錢幣中,其影響較大。1933年3月,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頒佈了《廢兩改元令》和《銀本位鑄造條例》,決定結束各省分鑄錢幣的局面,將錢幣的鑄造權收歸於設在上海的中央造幣廠,並決定先從上海實施廢兩改元,規定從當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項的收付,須一律改用錢幣,不得再用銀兩交易。同年,一種新式的錢幣——“船洋”開始在上海中央造幣廠鑄造。

“船洋”銀元其正面圖案中間是孫中山先生身著漢裝的側面頭像,上方有紀年,背面圖案是一艘雙桅帆船放洋圖,紀值“壹圓”,外環直齒邊。“船洋”發行後,和“袁大頭”、“開國紀念幣”一起逐漸取代了流通於市面上的各式“龍洋”和外國銀元。

目前就有這樣一枚帆船幣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枚銀幣正面圖案鑄孫中山先生身著漢裝的側面頭像,上方紀“中華民國二十三年”;背面圖案是雙桅帆船放洋圖,寓意“一帆風順”,紀值“壹圓”兩字列在船的左右。銀幣保存較為完好,包漿渾厚,圖案文字較為清晰,文字端莊,圖案精美,頭像生動傳神,鑄造技術精湛。

虎拍藝術網:清代錢幣-帆船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