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更應該具備這項能力

這幾年,我們總能在報紙上,新聞上,網絡上,看到各種各樣痛心的新聞。

比如:前不久13歲的少年,因為一款吃雞遊戲失敗而選擇了跳樓。

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輕生。

因為家長阻止自己玩手機,兒童暴打自己的母親。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很心痛。同時也在思考,這些孩子怎麼了?十二三歲,正是茁壯成長,安心學習的年紀,怎麼看不到陽光和正能量?一點點的挫折,就選擇放棄生命,或是襲擊他人。

大多數時間家長和老師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是優秀?和誰誰比,我的孩子能上哪一流的學校?

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更應該具備這項能力

開學初,聽一位教育專家,講了一位優秀的學生輟學的事,讓我很震驚。

自習課,老師說不許說話,可以寫作業,安靜的上自習。過了一會兒,老師輕輕地推開門,看到,第一桌的A同學,和身後兩名同學在說話。

老師進來對A同學說:“我說沒說上自習不讓說話。”

A同學趕忙解釋:“老師,我沒說話。”

老師說:“我都看見你說話了,你還不承認?”

A同學說:"我沒有說話,我是在制止他們兩個說話。"

A同學在學校是一個優秀生,近千人的年級裡,學習成績排名前20。但因為這件事情,A同學心裡很難過。

他一再的跟老師解釋,老師就是不聽,他讓周圍的同學來給他作證。但老師一直強調,你說話了就是說話了,幹嘛不承認呢?

A同學認為老師傷了他的自尊心,氣憤的離開了教室,然後就待在家裡,再也不去上學了。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從老師的角度來看,老師沒有錯。老師規定了,自習課不準說話。那麼不管你在說什麼,我正好抓住你在說話。批評你,也是應該的。

在班級裡,遵守紀律,不分好學生還是壞學生,老師的眼裡都一視同仁。老師自己也認為這件事情沒有冤枉A同學。

A同學也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自己並不是在閒聊,我是在制止同學說話。恰巧被老師看見,以為老師會相信自己的辯解,沒想到老師毫不留情。挫傷了自己的自尊心,也讓自己覺得,老師那裡沒有了信任。

同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班級裡,一個人學習較差的同學身上,老師問了同樣的話,但結局卻大不一樣。

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更應該具備這項能力

學習較差的同學,不慌不忙的來給老師解釋這件事情。即便是老師不相信,他也依然不急不燥不惱火,還讓周圍的同學來給他作證。

第二天依然上學來,就好像昨天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並沒有因為老師的批評,就退學或是想不開。因為在他心裡覺得這些事情只不過都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相對於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都是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抗挫折的能力更差一些。

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被學校冠上了優秀的標籤,覺得自己學習好,品德好,同學關係好。更深得老師的信任。他們更喜歡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等肯定性的話語。

在學校,老師重視。回到家,家人喜歡。永遠是家長老師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一旦遇到批評或是挫折,就會如臨大敵。情緒激動和亢奮,無法平靜的來面對這些事,也無法理性的去解決這些問題。

最後只會暴怒或是自暴自棄。現代社會,父母大都重視教育,也非常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任何問題都願意用更委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但卻往往忽略了一點,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畢竟漫長的一生,家長或是學校只是陪伴孩子走一段路。餘下的大半都要孩子自己去走。在這段路上,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合心意,難免會遇到別人的誤解或是委屈,而面對這些問題,沒有承受能力,一點點的挫折就把自己打倒,又如何度過漫長的一生?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不缺吃,不缺喝。在學校裡學不會的東西,家長會去給報課外班。花多少錢都願意,家家幾乎是有求必應。

孩子們學長笛,學畫畫,學跆拳道。見人要有禮貌,回家先寫作業,考試要有好成績。卻往往忽略了,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更應該具備這項能力

其實鍛鍊這種能力並不難。教育專家田玉老師告訴我們:在家裡,也可以進行抗挫折能力的練習。

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要一次性滿足他,而是給他點挫折,看看孩子的反應。

田老師舉了他自己和兒子的一個例子。

一天,兒子放學回家跟老爸說:學校要交200塊錢買運動鞋。

老爸回答:這樣啊,行,我給你50塊。

兒子接著說:老爸是200塊。

老爸說:就給你這麼多。

誰承想?平時一向聽話懂事的兒子立馬就急了,聲音也提高了,臉紅脖子粗地說:你這是幹嘛呀?明明看到你錢包裡還有錢,幹嘛就給我50啊?

看到兒子這樣的情形,田老師嚇壞了,他說,幸好,當時孩子手裡沒有武器,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啊。

事後,田老師把整件事情的經過都跟孩子說了,解釋明白,只是想做個抗挫折的測試。孩子也明白了父親的苦心,拍著胸脯說,下次再做這樣的測試,我一定做到心平氣和,不急不燥。

後來田老師又做了幾次類似於這樣的測試。

今年暑假,田老師去參加一次外地講學活動。看到兒子放暑假在家,決定帶兒子一起出去體驗一下,讓兒子當個小志願者。

兒子一聽高興極了,隨父親欣然前往。田老師一連七天的講課,兒子就在住地幫助大家打掃衛生,收拾碗筷,特別勤快。

田老師同行的同事,都很羨慕他,養了一個懂事陽光的兒子。就在培訓快結束的時候,主辦方安排了一次演講。

所有的老師們都演講完之後,田老師自告奮勇,讓自己的兒子也上去演講了一下七天的志願者體驗。

兒子興致勃勃上去演講了一番,臺下的老師都覺得非常不錯。但其中一個年紀較長的老師,卻對著田老師的兒子一頓批評。

一個12歲的少年,白白的幹了一個星期的活,沒有一分錢報酬。最後還被當眾痛批了一頓。

可想而知,但是心裡得有多難過。田老師說,他當時坐在臺下,腿都在抖。沒想到孩子的反應卻出乎預料,他很虛心的接受了老教師的批評,並沒有任何反抗的情緒。

在回程的列車上,田老師問兒子:那件事情是不是讓你心裡很不舒服?兒子卻反問他:是哪一件事兒?

原來孩子早就把那件事情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更應該具備這項能力

這樣類似的練習,在家裡也可以經常給孩子做一下。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但事後一定要和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確的做法。在家長這裡受點挫折,總比在外面受挫折好,

只有孩子的內心一步步的強大,在外界給孩子的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才能夠理性積極的去面對。

比起學習成績好,上名校,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擁有了這項能力,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才能夠披荊斬棘,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不斷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