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年間開始269年來,元宵節這個村都是這麼過的


2月17日傍晚,走進撫寧縣留守營鎮樊各北村常家衚衕,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各式燈籠,紅豔豔的燈籠在暮色中的村莊裡更顯得喜慶萬分,這就是常家衚衕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燈會。

樊各莊掛燈籠的習俗要追溯到清乾隆十四年,從那個時候起,村裡就開始在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大門口掛上大紅的燈籠,以祈盼吉祥如意,並渲染喜慶的節日氣氛。

元宵節,古代又稱“上元節”“元夕”“元夜”,這一天,人們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彩燈為主要活動內容,因此又被稱為“燈節”。

今年已經七十歲的常志華老人站在門前的一株大樹下說:“常家衚衕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要舉辦燈會,家家門口掛上自扎的燈籠,十里八村的都來我們這條街上逛燈。大人小孩、老少爺們,加上賣糖葫蘆、棉花糖等各種各樣小吃的,那才叫個熱鬧呢。”

常志華老人對村史如數家珍,他說:“樊各莊歷史上號稱有七十二胡同、八十二眼井、三十二座廟,雖然這樣的說法並非實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樊各莊過去的繁盛。除了我居住的常家衚衕,還有馮家衚衕、金家衚衕、李家衚衕趙家衚衕等等。”圖為常志華老人做燈籠。


“每年我們常家衚衕都會組織燈會,因為這條街人太多,整條街就劃分東西兩會,每個會設會長一名。會長每年都會提前張羅村民製作燈籠,等到正月十四一到,每家每戶就會在大門前橫掛一串燈籠,每串四隻。”

常家衚衕的燈籠大多為自制,手工扎糊的燈籠外面往往畫上《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古代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像、以及花鳥魚蟲、梅蘭竹菊,或者將剪紙直接粘貼在燈籠上,免去繪製之煩。

陸有智正在進行燈面繪製。

常振華正在製作走馬燈。

常家衚衕由北到南70個大門,要全部懸掛串燈,每家4盞,也要100多盞。燈的樣式就有六種:四面燈、四面出沿燈、四面上下加框燈、六角燈、菱形燈、六角上下布沿燈。

常家衚衕由北到南70個大門,要全部懸掛串燈,每家4盞,也要100多盞。燈的樣式就有六種:四面燈、四面出沿燈、四面上下加框燈、六角燈、菱形燈、六角上下布沿燈。欲知後事如何,請關注 作者,第一時間為您帶來後續報道。原創版權作品,未經授權,謝絕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