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日本是一個神奇的國度。

在中國,關於日本的神話很多——日本人工匠精神、日本貨堅固耐用、日本動漫老少咸宜、日本文學高端大氣、日本老公寵妻狂魔、日本女優(以下省略100字)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這些真假莫辨的傳聞勾勒出了一個完美的日本,也讓眾多極少踏出國門的中國人,對這樣優越的國度心馳神往。

不過,前段時間在日本旅遊的親身經歷,卻刷新了我對這一傳奇國度的認知。

這個國家恐怕並沒有傳言吹噓的那麼美好。

01

剛到日本那天,我有點感冒,一直咳嗽。

聽說在日本看病很麻煩,於是我就在居住地附近找了家便利店,買了點感冒藥吃。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這藥也不便宜,總共6袋,2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0元),

我把這20塊一袋的藥全部吃完,一連吃了三天,感冒不僅沒好,症狀反而還加重了。

我很納悶:“我知道感冒有一個自然病程,吃不吃藥都要耗一週,但你這藥並沒有減輕我的症狀,降低我的難受,那我買藥吃還有什麼意義?”

一個在日本留學多年的朋友告訴我:“日本肯定沒有假藥的,你買的應該是一種檔次比較低的藥——在日本就是這樣,一分錢一分貨,2000日元以下的藥,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老配方,所以效果不好,下次你換4000日元的試試,用的都是最新配方,效果肯定立竿見影!”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我將信將疑——120塊人民幣的感冒藥也絕對不算便宜了,為什麼還要翻倍的價格,才能買到療效正常的藥物?

好,如果說這不算“假藥”,那麼這種幾乎沒有療效的“真藥”跟假藥有半毛錢區別嗎?為什麼錙銖必較、工匠精神的日本,還允許這種療效低劣的低品質“真藥”在市面上流通?這也不符合邏輯啊?

02

好,如果說小巷小店的東西不靠譜,那麼在大商業區的購物體驗又如何呢?

我們來到了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銀座。據說這裡是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紐約的第五大街齊名的地方,號稱世界三大繁華中心之一。

這種地方出產的東西,質量應該信得過了吧?誰知我們又被打臉了。

我太太看中了一款絲襪,看著包裝都挺靠譜的,立馬下手——誰知才剛剛回到酒店,正打算試穿的時候,發現已經破了一個大洞……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用日本工匠精神打造出來的日本質量?

日本留學朋友又開導我:“現在東京銀座已經被‘made in China’佔領了,現在整條街就跟深圳東門差不多,質量是良莠不齊的!你要去買正品貨、優質貨,得讓日本本地人專門帶你去精品店專賣店才能買到!”

這話看似很有道理,實際經不起推敲:

一個國際化的大商業區,shoppingmall裡的品牌店,明碼實價擺出來的貨物,居然也是假冒偽劣次品?對,這事在監管不力、法制不完善、生產偷工減料的大天朝可能是常見的。但是,這可是在法治完善、質量過硬、工匠精神的日本啊!

隨便一個商業區、隨便一個窗明几淨牌匾光鮮的超市,就能買到這種連一次都穿不了的破絲襪?那這樣的話,假冒偽劣貨品在日本市場的滲透到底到了怎樣的程度?假貨到底搶佔了多麼恐怖的市場份額?日本的工商部門、監管部門是吃乾飯的嗎?放任這種假貨橫行也不管管?

原來現在在日本,買一件信得過的真貨,都得專人帶路,專店供應,事先精心準備攻略,在遠離主流市場的旮旯裡才能找到?而那些位置顯眼的門店,都只是掩人耳目,專門為了賣假貨坑顧客而設置的幌子?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這跟發達國家的地位簡直太不相稱了啊!發達國家難道不應該是買真貨很容易,買假貨很困難才對嗎?結果怎麼是反過來的?

03

後來,我們又去了日本第四大城市名古屋,來到了當地著名的XX百貨超市。

XX百貨,這名頭可就大了,百年老店,創立於1615年(昭和18年8月27日),也就是說,中國還在明朝時代的時候,XX百貨就誕生了,其影響力與地位可見一斑。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這裡出售的東西,應該靠譜了吧?我們在這買了一個保溫杯,謝天謝地,這杯子質量還可以,保溫效果不錯,到現在還能用。

但是和我們一同去的另一名遊客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買的電飯煲、保溫杯都有問題。前幾天他還在QQ跟我說“我專門買的220伏電壓的電飯煲,居然回國沒用幾天就燒了……難道他們見我是中國人,故意給我賣的假貨?”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我們的日本留學友人又有話說了:“日本人喜歡把好的東西留給自己,把差的東西留給外國人。”嘖嘖嘖,這又是多麼可笑的詭辯。你的貨物公開擺在貨架上,難道它自己長了眼睛,能區分選購它的到底是本國土著還是外國遊客?況且,一個發達國家的百年老店竟然棄“顧客就是上帝”的常識於不顧,明目張膽地搞這種“國別歧視”?那難道公知們口中的“平等、文明、友善”的日本都是虛假的?這也說不過去啊?

04

在日本的最後一天,我終於見識到了騙局的最高峰。

我們來到神戶的一家燒烤店,據說這裡可以吃到正宗的神戶牛排。

大名鼎鼎的神戶牛排,在中國國內,咱們就有所耳聞。在推銷員繪聲繪色的話術下,神戶牛排的魅力更加玄乎其玄。比如說,神戶牛排的牛,都是聽音樂、喝啤酒、吃蕎麥麵長大的……飼養成本極高,這樣的話保證了肉質的緊緻、脂肪最小化,吃起來更加吹彈可破。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但是價格方面嘛,那就需要好好掂量掂量了。店家說了,這麼頂級的牛肉,12000日元一份(合人民幣720元),很便宜了。

額,這個價格,放到XX客,可以吃它幾十塊牛排了。那麼這個全世界最貴的牛排到底什麼味道?

懷著崇敬而好奇的心情,我們點了一份——哇塞,飽滿的肉筋、脂肪度純淨的肉質……這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食材呀!馬上試吃了一口,恩……咦?怎麼味道感覺好像跟XX客幾十塊人民幣的差不了什麼啊。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12000日元的牛排,原來吃的也就是個噱頭而已!估計這牛肉養殖成本加上物流成本,5000日元頂天了!好吧,吃一塹長一智,剩下7000日元我就只能當作交了智商稅了……

吃完飯,回到旅遊巴士,日籍導遊又在車上給我們推銷一種叫做“水素水”的玩意兒。

“水素水這個東西很好的,它包治百病、養顏養生,它裡面的‘水素因子’能夠激發人體的免疫力,我自己也在喝水素水,這五年來都沒有感冒過!不過提醒你們的是,你們必須要在日本本土才能買到真貨。你在網上看到的,或者委託親友代購的都不是正品。我這裡可以直通廠家,價格最便宜質量最信得過,只要3萬日元(約合1800元人民幣)而已!”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呵呵,這種連用腳趾頭想都能知道是偽科學的東西,在日本居然還有市場?機智的我嘴角上揚,露出了智商優越的微笑。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這種營銷套路反反覆覆用了N次,再腦殘的人也對它免疫了!

05

我把這次日本購物經歷跟朋友們分享之後,收到了很多奇怪的反饋。

“日本肯定沒有假貨的,你買到的怕不是貼了日本牌子,實際是在中國生產的吧?”

“日本沒有假貨的,只是用價格區分三六九等而已,你買便宜的當然質量就差些,買貴的質量就好些。”

“日本沒有假貨的,你是中國人不懂區分好貨壞貨,有些商家看你是中國人就給你賣假貨”

你們這些都是日本代購商請來的水軍吧!合著我買到了假貨,還是我自己的問題,我作為一箇中國人,活該買不到真貨?

要是這些“假貨”出現在國內,估計你們又是另一副嘴臉了吧?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現在事實是,我在日本的正規商店,買到了好幾件性價比極低的產品(好吧,你說這些不算“假貨”那也行,用“次品”代替沒問題了吧),而這些產品的鋪貨規模並不小,數量佔據的市場份額也不小,也就是說,在日本購物,買到“次品”絕對不是小概率事件!

當然,這些“次品”是不是在日本企業裡由日本人親自動手生產的,恐怕無從考究,但是,這些“次品”擠佔了日本市場這麼一大片份額,還把品質優等的“真貨”壓迫到只有小眾途徑才能購買的程度?這說起來也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還有一些朋友幸災樂禍,一口一個“你真笨,我去日本就能買到真貨”,這些童鞋自以為有多麼通天多麼過人的本事和渠道能夠直通日本的專供商店,實際上自己卻經常去香港買“日本原裝胃什麼U”、“日本原裝速效救心丸”。呵呵,告訴你們,這次我在日本聽到的說法卻是:“日本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胃什麼U,也沒有什麼救心丸,這都是香港人假冒的!”

06

我知道,這篇文章發出去以後,肯定會有無數的日本擁躉們會擺出各種“工匠精神”的事例來反駁我。

我相信,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必定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製造”就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日本貨就是好貨”這種品牌效應已經隨著每家每戶的日製家用電器,根深蒂固的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直到現在,我也相信仍有大量的日本工人恪守著“工匠精神”,生產著質量可靠的產品,捍衛著日本質量的名譽。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日本貨不能質疑,日本貨就沒有摻假。事實上,造起假來,“工匠精神”的日本人也可能變本加厲。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2017年9月,日本神戶制鋼爆出造假醜聞,這次造假事件簡直觸目驚心——從製作、生產到檢測,整個產業鏈條均有牽涉,是一次整體性、系統性的“默契配合”,是一次令人髮指的“團體造假”。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越是提倡“工匠精神”的國家,甚至在造假和欺騙上越有“技術含量”,造假工藝更加隱蔽,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更多。

07

另一個值得警惕的,是海外代購商的推銷話術。

過去,他們曾經塑造過這樣一條“消費鄙視鏈”,比如,在香港,你聽到最多的就是“大陸貨垃圾,我們香港沒有假貨”;而在日本,你聽到的也是“香港假貨遍地,日本的才是最好的”的言論。這條“外國貨>港貨>國產土鱉貨”的地域鄙視鏈經過數十年的耳濡目染,已經成為了許多人根深蒂固的消費信仰。

去日本五天,我差點買了五件假貨

但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走出國門,海外消費經驗增加,很多人漸漸發現“好貨OR壞貨”常常是一個需要具體分析、具體辨別的事情,跟具體的產地並無必然關聯性。

但常年的文化薰染,以及國貨質量的先天差距,使得“外國貨”和“港貨”迄今仍有強大的品牌效應。許多國人對本土國貨斤斤計較,理性消費的精神,卻未能同步地遷移到海外消費上,仍然堅信“日本貨”站在全球質量鄙視鏈頂端,也曾因此而上當受騙。

而事實卻是,不管貨物產於何處,它客觀上都存在質量陷阱和消費陷阱。“外國都是真貨、好貨”這樣一條發端於海外代購商家,卻洗腦國人多年的言論,如今已經到了必須正視和澄清的時候。

當然,如果你聽到“因為你是中國人,所以你在外面遇到的都是假的”這種跪舔論調,啥也不用跟他辯了,直接打他一頓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