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動萬山秋


桂花香動萬山秋

自古以來,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徵之一,無論是贊其“雖無豔色驚群木,卻有清香壓九秋”,還是贊其“江漢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動萬山秋”,都不為過。 桂花香味獨特,沉鬱而悠長,有“獨佔三秋壓群芳”之勢,被譽為花仙,也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

木樨,還是木犀

桂花,我國古代也叫木樨花,“木樨”本作“木犀”,以其木材紋理似犀角得名。因為“木犀”不像植物名,在流傳的過程中,有人便在“犀”字上加“木”旁,新造了“樨”字,“木樨”看上去就像植物名了。時至今日,“木樨”的寫法已經比“木犀”更流行,

《現代漢語詞典》即以“木樨”為正體,“木犀”為異體。而《中國植物誌》遵循了“優先權”原則,選擇了更早出現的“木犀”為正名。

桂花香動萬山秋

作為我國傳統名貴花木,桂花樹的栽培歷史已有2500多年,先秦古籍《山海經》第一卷《南山經》首篇就提到了桂樹:“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呂氏春秋》對芳香飄逸的桂花也大為讚賞:“物為美者,招搖之桂。”

據《中國植物誌》記載,除了木樨這個別稱,桂花還被稱為巖桂、九里香、金粟等,為木犀科木犀屬常綠闊葉喬木或灌木。因其葉脈形如圭字而被稱為桂、圭木等,這應當是桂花最早出現的名稱。

野生的桂花都是黃色的,但是在人工選育下,出現了近白色和橘黃色的品種。在我國,這兩種木犀分別被叫作“銀桂”和“丹桂”,野生型的黃花品種則被叫作“金桂”。它們各有特點:金桂,花朵金黃,香氣濃郁,葉片較厚;銀桂,花朵微黃,香氣較淡,葉片較薄;丹桂,花朵橙黃,氣味濃郁,葉片厚,色深;四季桂,花朵稍白或淡黃,香氣輕淡,葉片薄,長年開花。

桂花香動萬山秋

桂花的故鄉

桂花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喜馬拉雅山東段,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也有分佈。之後,經過漫長的人工引種馴化,栽培範圍不斷擴大,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並形成了廣西桂林、湖北咸寧、江蘇蘇州、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等有名的桂花生產基地。

湖北南部的咸寧縣多植桂花樹,全國聞名,有“桂花之鄉”的美譽,那裡的山山嶺嶺遍是桂花樹。每逢中秋節,桂花開時,咸寧便成了香的世界,難怪有人說那香之濃之悅人有“天香入骨”之感。

桂林自古便因桂花樹多而得名,在桂林東部新石器時期的巖洞中,曾發掘出了桂花花粉。早在唐代,桂林已名聞遐邇。韓愈未曾到過桂林,卻有詠桂林的詩。在《送桂州嚴大夫》詩中,起首一句便緊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花樹而設想“蒼蒼森八桂”。據說桂林市共有桂花樹20多萬株,桂花也是桂林市的市花。

桂花香動萬山秋

因為栽培歷史悠久,我國各地保存有不少古桂花樹。據資料記載,至今我國各地保留的百年以上的古桂樹約有20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有100餘株。

在福建武夷山有兩株金桂,據說為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手植,距今已800多年,二樹高10米,胸徑達1米,雖歷經滄桑,仍枝繁葉茂,每年中秋前後花滿枝頭,飄香數里。

桂花香動萬山秋

據說為宋代朱熹手植的宋桂

湖北省咸豐縣官田壩村有湖北省最老、最大的桂花樹。此樹高21米,胸徑1.3米,樹齡有600多年。每當金秋時節,滿樹開出黃白兩色桂花,濃香四溢,人稱“金銀桂”。為何會有如此奇景?據說早年栽樹時,開黃花的金桂和開白花的銀桂被栽在了一起。由於兩樹相倚而栽,年深日久,它們的根長在了一起,漸漸連生,合為一體,因此才開出黃白兩色的花來,人稱雙蔸桂花樹。

陝西漢中勉縣城南5千米處有三國時古戰場定軍山,是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長眠之處。諸葛武侯墓旁有兩株桂花樹,樹高19米,胸徑近1米,樹齡有1700多年,人稱“護墓雙桂”。

桂花香動萬山秋

諸葛武侯墓桂樹

陝西漢中南鄭縣聖水寺內有一株漢桂,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臣下蕭何手植,樹齡2200多年。這株桂花樹聲名遠揚,人稱“漢中神桂”。此樹是一株金桂,樹幹需四五個人才能合抱,且每年開兩次花。更為神奇的是,它的花冠裂片(花瓣)比正常的桂花花瓣多了一倍,可達5~8瓣,令人稱奇,難怪有人讚譽它“百年千年幾千年,年年神韻不減,五瓣十瓣數十瓣,瓣瓣清香醉人”。

天香入骨

與其他著名花木一樣,桂花之所以成為我國傳統名花,除了其本身的觀賞價值以外,與我國桂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古人認為桂樹富有高潔、吉祥的寓意;加之“桂”與“貴”諧音,桂樹更成為“高貴”“富貴”的象徵,人們常把玉蘭、海棠、牡丹、桂花四種傳統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貴之諧音,寓意吉祥。

桂花香動萬山秋

在早期,桂花是名貴花卉與貢品。西漢劉撰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獻名果異樹奇花兩千餘種,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著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100株。

唐宋以後,桂花已被廣泛用於庭園中栽培觀賞,吟桂亦蔚然成風。柳宗元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餘株栽植於零陵。白居易曾為杭州、蘇州刺史,他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唐相李德裕在20年間收集了大量花木,並將各地的桂樹品種先後引種到洛陽郊外的別墅所在地……

我國古代人民喜歡桂花,認為桂花象徵友好、和平與吉祥。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燕韓兩國曾為了表示友好而互贈桂花。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常以送桂花表達愛慕之情。

桂花香動萬山秋

在我國,桂樹與月亮也有著不解之緣。古人發現明月中有朦朧的黑影(實際上是地勢較低的平原,亦稱“月海”),形狀像棵桂花樹。西漢《淮南子》言“月中有桂樹”,以其寄寓美好、吉祥的願望。這種傳說代代相傳,桂花樹便像嫦娥和玉兔一樣,成了月中聖物,人們常用“桂月”“桂輪”“桂宮”“桂魄”來代稱月亮。

唐代後還出現了“吳剛伐桂”的故事。傳說月中桂樹高達500丈,犯了天條的吳剛被罰去砍這棵桂樹,誰料此樹能砍而復生。經過這麼多年,桂樹依然生機勃勃,吳剛只能繼續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


桂花香動萬山秋

正是由於月宮中有桂花樹的傳說,才有了“蟾宮折桂”一說。《晉書·郤詵傳》首次提到“折桂”一詞,郤詵用“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來形容優秀的人才。後人將月宮和桂樹等結合到一起,演化出“蟾宮折桂”一詞來比喻科舉應試及第。人們將科舉考試稱為“桂科”,將科考高中稱為“折桂”,及第人員的名籍則稱為“桂籍”。

桂花入菜

桂花香味濃厚高雅,不僅能觀賞,還有多重用處。《說文解字》曰:“桂為百藥之父。”桂花性溫味辛,其功效在古代本草中多有論述。明代《本草匯言》謂桂花能“散冷氣,消瘀血”;《本草綱目》記載桂花能“生津、闢臭、化痰、治

風蟲牙痛”;清代《陸川本草》說桂花能“治療痰飲咳嗽”。

在桂花盛開時節,人們常採集桂花陰乾密貯於瓶內備用,可泡茶、薰茶、釀酒、配置藥膳,乃至做成菜餚。上好蜜棗加桂花形成桂花蜜棗,具有補氣血的療效;藕粉加白糖、桂花衝調,可開胃調血,消食止瀉。此外,用桂花薰製成的桂花茶,具有溫胃散寒之效,是冬日上佳飲品。

桂花香動萬山秋

桂花還可以製成調味品。將桂花洗淨,沸水稍燙後撈起晾乾,密封貯於瓶內,可製成鹽漬、糖漬桂花。江蘇南京、福建浦城一帶人往往將之用於甜點或是羹湯的調味品,清香可口,食之有開胃爽神之功。由桂花蒸餾而得“桂花露”,能舒肝理氣、醒脾開胃。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34回中提到的“木樨清露”,便是用桂花蒸餾的香液。

用桂花做成的菜餚更是種類繁多,如桂花糕、桂花粥、桂花山藥,等等。清光緒二十年(1894)十月,慈禧太后60大壽的滿漢全席上曾有“桂花辣醬芥”“桂花大頭菜”“桂花魚條”和“桂花醬雞”四道著名的桂花菜餚。


桂花香動萬山秋

杭州有一道特色傳統名點“桂花鮮粟羹”。它用西湖藕粉為羹,調入糖炒鮮粟片,再放入桂花製成,色彩悅目,粟片脆嫩,藕羹稠濃,桂花香濃,極清甜適口。

桂花佳釀

真正以桂花為原料制酒可能始於元朝。元《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提到了關於菊花酒的做法,並說“如木香、臘梅花,一切有香之花依此法為之”。文中雖然沒明確提到桂花,但桂花也算是“有香之花”了。

明朝高鐮《飲撰服食箋》的菊花酒中則明確提出:“凡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蘭花、薔薇,皆可仿此為之。”徐炬的《酒譜》更是明確記載了博羅縣用桂花釀酒的做法。由此可知,明代的桂花酒是以桂花為原料的。

桂花香動萬山秋

桂花酒也曾是當時京師的傳統節令酒,釀造歷史距今已有300多年。清初潘榮陛所撰《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於八月桂花飄香時節,精選待放之朵,釀成酒,入壇密封三年,始成佳釀,酒味香甜醇厚,有開胃、怡神之功……”這樣的桂花酒是供皇帝八月十五賞月的專用酒,之後,才漸漸傳到民間。當時釀酒所用的桂花都要從江南運來,後來才在北京市豐臺區草橋附近開始種植桂花,以供京城釀造桂花酒之用。

宮廷之樹

桂花作為觀賞花木,有悅人的濃香,在元明時向北移植,明人所著《京師雜記》中記載:“草橋可植桂樹,(農曆)八月最為豔芳,幽香怡人。”這說明,當時已有桂花樹進京了。

不過,因北方氣候寒冷,桂花樹無法在自然環境下越冬,所以栽植極少,且均栽在木盆中,並在入冬前移入室內,故而當時北方的桂花樹甚是珍貴,最初只栽植於皇家御苑之中,為“宮廷之樹”。

桂花香動萬山秋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甚愛桂花,曾令人在萬歲山即今天的景山上廣植桂花樹。每至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時節,朱瞻基都會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賞桂。據明史記載:宣德九年(1434)九月初一日,宣德皇帝率百官到萬歲山登高賞桂,並即興賦詩。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喜歡桂花,他曾在香山栽桂花樹。香山玉華寺北面有一石洞,洞內有泉,乾隆年間稱“玉華泉”,明清時期這裡曾是桂花樹過冬的地方。據說,乾隆每逢中秋前後駐蹕靜宜園時,必到玉華寺賞桂並即興賦詩,他甚至還將桂花樹移植到紫禁城內,相傳紫禁城御花園裡的桂花樹就是乾隆下江南時從南京靈谷寺移植來的。

桂花香動萬山秋

在京城的園林中,頤和園的桂花樹最多,從清代開始,就有頤和園盆栽桂花樹的記錄。慈禧太后特別喜歡桂花,每到金秋時節,在她居住的樂壽堂及長廊等處,都要擺放百餘盆盛開的桂花,同時在仁壽殿門前兩側各放置一盆高大的桂花樹,以表達“兩桂當庭”“雙桂留芳”之意。

詩人宋之問《靈隱寺》詩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李漁在《閒情偶記》中亦說:“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樹乃月中之樹,香亦天上之香。”

桂花香動萬山秋

推薦收聽:

1.你佩戴的耳環,在古代其實是“刑具”

2.古代醫生家裡都有礦?竟然有不收紅包的!

3.歷史上的唐僧其實是個偷渡客

4.為什麼百貨商店的大減價都在最高一層進行?

5.找個女朋友要花多少錢?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桂花香動萬山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