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從奢侈品到大衆共享

從黃金週被遊客擠爆的各大景區,到外媒報道中國遊客激增帶來的購物潮、觀光潮,中國遊客已成為全球旅遊市場上一支強勁的消費力量。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7年中國國內遊客已高達50億人次,內地居民出境遊高達1.43億人次,出境旅遊消費達1152.9億美元,中國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建國之初,旅遊活動大多是小眾參與,主要以外事接待服務為主,消費群體以港澳同胞、僑胞、國際友人為主,普通民眾除因公差遣外,個人旅遊活動極少。“文化大革命”期間,旅遊被批判為“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加之民眾生活水平不高,旅遊景區又疏於管理,整個旅遊業呈現停滯狀態。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改革開放後,旅遊業伴隨著國門的開放而漸趨甦醒。1977年10月,在上海外事部門的協調下,一艘滿載300多名外籍遊客的荷蘭郵輪抵達上海。好奇的外國遊客急於探訪“紅色風暴”後的中國,實質上推動了上海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

與此同時,普通民眾的旅遊也悄然興起。1978年11月30日,上海汽輪機廠組織50名員工,搭乘上海第一汽車服務公司的公共汽車,以“散散心”為名前往蘇州開展一日遊活動,人均花費7.5元,開啟了“文革”後上海人外出旅遊的第一團。旋即,上海第一汽車服務公司緊握商機,僅一個月後便成立了旅遊組,專門從事旅遊組織和接待服務工作。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1980年,上海第一汽車服務公司旅遊組業務異常火爆,最熱門的線路是“海寧觀潮”,一週時間就派出五六十輛大巴車。上海旅遊業的悄然復甦,也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發展。1979年2月,上海旅行社正式復社,專司旅遊接待工作。1979年3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還專門刊登了新華社播發的《上海恢復蘇州一日遊、杭州二日遊》新聞報道,稱上海恢復組織“一日遊”“二日遊”活動後,參加者十分踴躍。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上海旅遊業的復甦,很快引起了政府的矚目。1979年7月15日,鄧小平以75歲高齡徒步登頂黃山。他在黃山觀瀑樓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黃山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他還為黃山旅遊“出招”,認為黃山茶葉聞名遐邇,應該包裝起來,做成紀念品,安徽的筆墨紙硯也可以賺取外匯,黃山旖旎的風景可以製作成明信片,並對改善黃山旅遊基礎設施提出期望。鄧小平在觀瀑樓上的講話,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新的起點。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1979年7月,75歲高齡的鄧小平登臨黃山。一群正在遊覽的大學生見到鄧小平,喜出望外。圖為鄧小平應上海復旦大學學生熱情要求,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旅遊業迎來了新的春天。地處東南沿海的廣東省,利用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倡議開辦港澳遊。1983年5月,廣東粵海公司以方便探親為名,率先提出港澳遊設想。經過與港英當局多次磋商,香港遊的各項條款予以明確,主要由廣東(香港)旅遊有限公司主辦。囿於當時的條件所限,香港遊的行程安排由香港方面負責,費用由遊客在境外的親友支付,全程由廣東(香港)旅遊有限公司管理。1983年11月15日,第一批25名內地遊客從廣州出發前往香港旅遊,拉開了內地居民赴港旅遊的帷幕。香港遊的出現,得到了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同志的稱讚,認為“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了不起的一件事”。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旅遊已從小眾群體的奢侈享受,逐漸演變為大眾共享。當揹著大包小包的中國人湧現在世界各國的機場、景區、酒店乃至大街小巷之時,旅遊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旅行結婚、旅行探親、旅行學習、旅行攝影、旅行培訓、旅行觀光,以及團隊遊、個人遊、自駕遊等形式層出不窮,中國人的旅行品質與旅行需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推薦收聽:

1.啤酒瓶蓋的鋸齒到底有多少個?

2.這件事,放在古代你就死定了!

3.你佩戴的耳環,在古代其實是“刑具”

4.古代醫生家裡都有礦?竟然有不收紅包的!

5.歷史上的唐僧其實是個偷渡客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旅遊,從奢侈品到大眾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