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應該很多人都瞭解過 “棉花糖實驗",是關於兒童忍耐力的一個實驗,實際上如果照搬到成人的世界,也應該是有現實性思考啟發的。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教授Walter Mischel找來600多個四歲的孩子做了這個實驗:實驗一開始,就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一塊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不立刻吃這塊糖,過一會他們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作為獎勵。

大人離開房間後,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堅持了幾分鐘後吃掉了糖。15分鐘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大約3個孩子裡,有1個孩子堅持住沒吃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用唱歌,矇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實驗人員跟蹤了這些孩子的發展軌跡,發現那1/3忍沒吃糖的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和學習成績,都比那些沒忍住的孩子更優秀。

根據這一系列實驗,Mischel教授總結出那些善於“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孩子,自控力更強,長大後更容易成功。

Mischel教授提出:為什麼有的孩子能更加自律?他做了一系列後續研究,發現想要在一件事上獲得成功,僅僅靠意志力強大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有策略的進行自我管理和刻意練習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Mischel教授結合認知領域的知識,提出了一個叫做“hot-and-cool”的思維體系,其中hot代表那些讓我們頭腦發熱的誘惑,而cool代表用冷靜思考,甚至改變自己的視角來化解這些誘惑。面對不良誘惑(比如懶惰、貪吃、拖延),學會用理性的方式把hot變成cool,能幫助自己更有效的提高意志力。

舉個例子,如果你面前放了一塊美味的巧克力,與其眼巴巴的瞪著巧克力和自己較勁(hot),不如在頭腦中把巧克力想象成一塊石頭,然後你的大腦會告訴自己,我不能吃石頭(cool)。

實驗證明,這種改變視角的方式,能有效提高自控力,這就是個cool the hot的過程。用好方法能讓自控事半功倍,比干澀的忍耐更重要。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又再次重溫棉花糖試驗之後,我們自己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誘惑時將採取何種方式去處理?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還是剋制自我,等待千金散去還復來的大豐收?

在互聯網極速發展迭代的當今時期,做為人類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會越來越低。幾乎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獲得,百度一下,啥都有!新的科技智能設備層出不窮,不斷瓦解代替千百年來處理事務運行的習慣。譬如需要小學到大學十餘年的才能學會的外語,現在一個翻譯機器就可以代替,你說什麼語言,直接就可以翻譯成需要的外文字和外國話,跨國面對面交流瞬間實現零障礙溝通。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靠什麼體現和區分呢?也許就是內心的剋制而體現的處事篤定的能力。遇事懂得剋制自我,不被眼前的小誘惑,或者無關痛癢的事情羈絆住通往更大成功的腳步。這種狀態也是個人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能夠冷靜處事,穩定發揮或者超常發揮,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運用自如。相信作為任何一個公司都需要這樣的員工團隊,作為任何一個人也希望能夠與這樣的人相處。就像一個產品,有時候我們不需要達到最好的品質,只是要達到我們設定好的品質就行,而且要穩定,保持始終如一,任何忽高忽低的情況都是不允許的,那將是對品牌的一個災難。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通過這個棉花糖實驗,你又有什麼感觸和啟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