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宓先生《大自然給人類寫的一封信》》

大自然給人類寫的一封信

宓海江

摘要:

人的結構分成三部分:

1,思維邏輯部分(上);

2,生理與感情部分(下);

3,上與下聯絡部分。

其中‘下’是人們行為的基礎,‘上’是人們行為的主導。

人體三部在不同環境中運行,產生不同表現,而不同表現又反過來改變環境。若取得這個似泛函方程的‘邊界條件’,就能解釋出這封大自然給人類寫的信。

正文:

大自然通過人的結構與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很明確的告訴人們,作為‘人’應該在所在的環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在時間中修養自己。

一:人的內部結構從通觀上可以分成三部分:

1,思維邏輯部分:產生於大腦,是人在有理性時指導行為的司令部,簡稱‘上’。

2,生理與感情部分:這是組成人體可的所有部位,包括肌肉、骨骼、呼吸和循環等系統的存在與運作。這是生命的基礎部分,簡稱‘下’

3,思想與生理活動的聯絡:思想通過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控制人的行為與感情;有時,感情與行為以心境反過來影響人的思維邏輯,把這部分,簡稱‘聯絡’。

二:三者的關係。

1,‘下’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始終貫穿著人們的生命全部,當人們幼小無知、還沒有思維邏輯時,生命之力就直接指配著人的行為,例如一棵沒有思想的樹木,從種子發芽時,拼命地往上生長,這是樹木本身生生長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有人問: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因為人的生活基礎是生理與感情,對於有思維的人,總是從‘下’而‘上’的產生一種心境,自覺悟或不自覺地迫使思維邏輯的生理部位產生求生慾望。

‘下’也是人們取得‘幸福’的基礎。人類經驗:沒有健康就沒有‘幸福’;以人的生命的新陳代謝為例,興奮使人的新陳代謝高漲,但是新陳代謝的程度,延續時間,彈性變化,皆有人所臉有的生理健康決定,思維的‘幸福’只起‘刺激’作用。

2,‘上’是人們行為的主導。成年人都有了主見,可以通過對各種神經指配自己的自由行動;也可以通過對各種其他組織(如內分泌)影響自己的行為;也可以通過‘刺激’出‘幸福’。

3,一般人類行為規則:某刺激由感覺進入人體後,人體的大腦被觸發記憶下的意識,邏輯成行為思維,通過對各種神經指配自己的自由行動;同時也產生一種特有的心境,影響或衝擊著思維邏輯;當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了環境,人的大腦中又會產生另一種心境,審視著其行為的後果。這些‘心境’有時以‘習慣’行為而不自覺的存在;有時以明顯的感受而對影響著思維邏輯部分。

4,‘上’控制極端的;如范進為功名而瘋;如希特勒住地下室,整日為戰爭勝利而狂;‘下’控制極端的;我見有些深山老人,一輩子挖地而生,任天恩賜,任獸搶食,但豐收時可食數年,平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希望,也無追求,但他卻說:“給我個縣長當我也不願,但這些人長壽,但易得痴呆。

三:生命的過程。

1,生命是一個自然規律,從母體出生,經童幼、青壯、到衰老死亡的規律。對於人類,有了思維,隨著產生另一種高級規律:產生思維的大腦皮層具有‘上’與‘下’的雙重機能,一方面,它的肉體屬於‘下’,它有‘求智欲’的本能,有‘求生欲’的本能,它們常常以不自覺的心境出現;另一方面,它的思維結果屬於‘上’,所以就有社會性的基本行為基礎。

2,由於人的結構的三者有相對獨立性,在生命的運行過程中有以下幾種狀態。

(1)‘上’‘下’對立狀態:‘想’的是這些,而生理反應是那些,‘這些’與‘那些’,有時是不同的、對立的,甚至是矛盾的。例如飢餓者看見店中香噴噴的肉包子,口水直流,但他不敢去掄奪。

(2)原生的人是‘上’‘下’分離的,時間與行活使‘上’‘下’和諧,可稱為習慣,良好的習慣須要理智修養。

(3)習慣狀態:習慣狀態是‘上’‘下’在時間中運作過程中,平穩相接的一種狀態集合。如我的習慣,早晨五時起床,頭腦清楚,讀或寫些東西,日出時腦已疲勞,外出散步或稱晨練,回屋略有飢感,進早餐,午餐後是午休,晚間上網至十時睡覺。

四:幸福與快樂。

有人以為:幸福與快樂出於‘上’,如大則有金榜提名;小則有孫子班上得獎。其實這些是:‘上’打開了被了平時關閉在‘下’中之‘生命之力’(健康),‘生命之力’的旺盛與否決定著幸福與快樂的質量。

長時間使用抑制力對健康不利,易得癌症;沒抑制力對健康不利,易得精神病;用菸酒刺激而平穩‘上’‘下’者對健康也不利。

‘上’‘下’平穩互動者對健康有利,有一則笑話:二盲者對話:“世人忙忙碌碌,有什麼幸福,那有我們清閒自在。”可見清閒之人,殘疾者也能得到樂趣。

五:人類信息連接有個過程。

1,上面第一節‘人的內部結構的分類’是三維的,而實際上思維是包含‘時間’。而且;思維與生理不能分開的,而是融化的,‘上’的本身就是‘下’。

2,思維與文化不能直接遺傳,子系出身所帶的是全部獸性,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由感化、傳授、習慣中自身用固有的獸性與之融合。這說明,人類社會中,始終包含著部分天然獸性或後天獸性的人。

3,環境對生理和思維的影響很大,如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所謂習慣,主要是人所處的環境,

六:人生的最低環境與最高境界。

1,最低環境:是基本生活的滿足與生命活動的足夠。前者是指吃飽,並有須要的營養,穿暖,並有適當的住房;後者是指受教育,交友、親情、信仰宗教等文化生活等。在足夠長的歷史年代中,一般人能夠達到這個水平,但卻要付出巨大的勞累,終日為此操勞,勞累生活能使人失去了人類特有的修養。

2,最高境界:是人們出生後,經社會教育,或思維邏輯後的正確的修養,達到從獸性變為人性。所謂‘人性化’包括行為中克服生存競爭的獸性規律,如將忌妒、攀比、戰爭殺害等,修成慈善、博愛、容忍、和平的可能成為人類特有的性格。

七:社會類型。

由於文化,科技的累識,人類生活有從生存競爭獸性群體走向和諧合作的人性社會的可能。

根據以過去的與未來推測的,可將人類社會分成以下幾種。

1,‘下’的時代,即原始時代(獸性時代)到傳統時代。在渴求美好中,人們發現了生產力提高的手段,如制銅製鐵,農業技術,飼養技術,人們定居、產生社會等級、組成各式各樣的傳統社會,大部分人取得了安居。

2,‘上’的時代:發展文明時代。在有些人擺脫勞累,從事腦力勞動中,人類累積知識,累結生產科學、管理科學、道德與法學知識,信息傳遞與傳代的科學化;在物質上,使社會不斷提高生產能力,減少勞累,豐富物質,從科學中看出了人類前景。

3,‘下’‘上’融合時代:文明時代。目前那些正常人夢想的時代。

八:獸性走向人心的必然與偶然。

在社會學看,殘害他人或社會群體者為惡,幫助他人或社會群體者為善。從人的天然本能上看:殘害與幫助往往與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對象有關,如,災荒之年常常發生農民戰爭,施善者自己必須有多餘;

1,必然:

(1)科學說明:人的生存基本條件與消除勞累的要求,只要人類自身組織好,大自然可以給於滿足;

(2)人們的習慣是多樣化的,可以在無競爭下被滿足;

(3)幸福止於生理滿足,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

2,偶然:

(1)由於人類歷史的延續有二個特點:一是斷續性: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的須要用身教言傳;二是社會上始終保持一定數量的天然獸性者或變態者;三是遺傳因子,地域分隔,信息滯後,民族差異可以產生‘偶然’。

(2)傳統社會前,人類處於思維低下時,社會意識停留於當時的循環行為中,可能產生歷史的倒退。

(3)生產力低下,文化不普及,信息不暢通,造成群體的個人崇拜與個人權力的膨脹。個人掌權可能違反‘必然’。

九:大自然給人類寫的一封信。

‘人的內部結構’與這個可見的三維世界就是大自然給人類寫的一封信,她告訴人們:

1,人類可以從獸性變為人性,可以從自私、鬥爭、妒忌、攀比自然的變為同情、容忍、犧牲、博愛。

2,人類也可以從天然獸性變為更可怕的後天獸性。這是因為在生理上群體大於個體,而思維邏輯中個人分量可以大於群體。在權力、金錢、利害關係中,個人可以做出比野獸更殘酷的事件,如希達勒。

3,從目前科學判斷,大自然給人類準備著豐富的生活資料與自動化的條件,大自然給人類寫的信中,告訴人類:爭(生存競爭)與舍(側隱之心)都有是人的本能,一般情況是:缺乏則爭,盈餘則舍,而在自然給人類的環境是:能源無盡,正直的人應為社會做出貢獻;虛榮與作惡不利社會,也不利於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