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前幾年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句話: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很有魄力的辭職信說出了好多人的心聲,也許在原來小的時候曾經夢想過自己未來的生活就是來場環球旅行,然後自由自在的過著自己的一生,但是逐漸長大的我們開始認清了這個現實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沒有那麼多的詩和遠方,開始過起了兩點一線的生活,慢慢逐漸喪失了年輕的激情。如果你已經習慣了這生活的安逸,忘卻了最初的夢想。請你一定要看這部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女主伊麗莎白在三十歲的時候去過了一次巴厘島,遇見了一位先知賴爺,賴爺告訴她,她是一位世界旅人,她將會有兩段婚姻,會有許多朋友,並且會再次回到巴厘島來,教賴爺學習英語。在離別的時候,賴爺交給她一個神圖,並且要她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在伊麗莎白回去後半年,她感覺到了自己的婚姻陷入了一種崩潰的邊緣,她決定離婚出去旅行感受自己的內心。這時候她又結交了一個男朋友大衛,大衛是一位印度的信徒,在大衛的指導下,她開始逐漸瞭解冥想等等,但是由於害怕生活的索然無趣,她決定逃離這座城市。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伊麗莎白第一站來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這裡結識了一群好朋友,她用心感受意大利的美食以及生活風情。她大口吃著意麵,嚼著披薩,用心學習了意大利語,並且過了一個美式的感恩節。她開始逐漸感到虧欠前男友的,並且真摯的向他道了歉。她去到了印度的道場去找祈禱的真諦,遇到了一位人生經歷相似的男子理查,和一位剛滿十七歲的少女圖斯,在倆個人幫助下從最初的種種不理解,到開始可以靜下心來去冥想,去思考。感受了祈禱力量的偉大。圖斯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位十分富有的陌生男子結了婚,在婚禮上伊麗莎白想到了自己的婚姻和愛情,於是去到巴厘島再次進行修行。賴爺交給了伊麗莎白許許多多的知識,讓她好好在這裡修行。伊麗莎白認識了一名珠寶商人弗利佩,與他漸漸生出了情愫。弗利佩希望可以和伊麗莎白永遠在一起,但是她卻害怕自己的生活又迴歸到原先那樣,拒絕了他的請求。在賴爺的幫助下,她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和學會了真愛的平衡之道。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部電影的敘述過程就是按照電影名來的《美食,祈禱和戀愛》,在意大利的時候吃美食,在印度的時候學會祈禱,最後在巴厘島享受戀愛。女主伊麗莎白過上了很多人所憧憬生活的模樣,因為自己對於生活的不滿意以及不滿足,迫使了女主去改變,她一直害怕改變,害怕生活的分崩離析。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其實這也是我們許多人所想的那樣,一直以來我們都只願意生活在自己所謂的舒適區裡不願出來,不願意去再找一個地方再次闖蕩,所以習慣了父母親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好,習慣了他們的做主來替自己決定人生的道路,但是當真正開始做他們所想要的那樣的時候自己又開始後悔,並且責怪他們將自己的一切都安排好,讓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和機會。但是其實真的沒有選擇的權利和機會麼?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並非如此,如果你擁有足夠的勇氣去打破當前生活的狀態,你可以不顧一切的辭職,不顧一切的在另一個地方開始所謂你想要的新生活,但是你會畏懼,你會害怕,自己是否還會有那個能力,可以將自己生活過著井井有條的模樣,是否可以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混出了名堂,所以你情願待著這個舒適區的安樂窩中埋怨,而不願意自己去親手嘗試。這大抵便是當代人們的通病了。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生活的壓力也在各個方面逼迫著你,你無可奈何也無從好好選擇,只能混著日子而等待著生命的盡頭。然後又將自己未完成的夙願強加給自己的孩子,人世間的悲哀就開始一代一代的循環往復了。

女主就是一個不願意被世界的稜角給磨平的人,她不接受傳統意義上無趣的婚姻思想,覺得自己要過自己所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僅僅只是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起的無味的爭執,其實這種婚姻思想在當下表現為丁克一族,只是為了愛情才在一起,不願被世俗所消耗殆盡。

《美食,祈禱和戀愛》跳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部電影在嚴格意義上有點囉嗦時間過長,但是其中有些道理和人生啟悟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