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推薦閱讀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每一箇中國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40年來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聚集起來,就是整個社會的進步。

《光明日報》13日刊登署名“宣言”的文章《改革開放天地寬》指出: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讓中國融入廣闊世界,讓世界發現新的中國,即便是最固執的“西方中心論”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和世界已經前所未有地融為有機整體,世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號巨輪堅定航向,闖險灘、戰激流,開足馬力、劈波斬浪,勝利駛入嶄新而寬廣的天地。

40年來,改革開放贏得了人民富足、國家強盛,更為中國號巨輪在復興的航程上樹立了決心和信心,為人類進步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和方案。

在此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小編特選出一些和過去中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相關的書籍,和大家共同勉讀。

1

中國改革三部曲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中國改革三部曲》是吳敬璉三本重要專著的結集,不僅完整講述了中國改革故事,更是他對中國改革問題思考的系統呈現。

《論競爭性市場體制》著眼體制,探討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競爭性市場體制。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是一本宏觀經濟學大作,幫助讀者理解和認識中國經濟與改革過程。

《中國增長模式抉擇》著眼轉型,探究為何要轉型及轉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國改革三部曲》主線一以貫之,所論問題承前啟後,層次遞進,彰顯對中國問題的深刻洞察力。

媒體評論

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從沒聽說不靠競爭機制就能使經濟繁榮、就能實現現代化的。《論競爭性市場體制》的關鍵含義,我個人認為就在這裡。

——薛暮橋首屆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得主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性和影響遠遠超出了新一代的經濟學學生以及教師、學者、政府官員、商界人士和中國一般讀者的範圍。這本書可以為真正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讀者提供一幅全面的、有見地的、有學術價值的當代中國經濟之圖畫。據我所知,如此重要的經濟學著作是前所未有的。

——青木昌彥 斯坦福大學教授

吳敬璉教授所寫的《中國增長模式抉擇》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著作。這本書以著名經濟學家敏銳的專業眼光和豐富的經濟學、歷史、哲學和現代技術的專業知識,從廣闊的國際視野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經濟增長模式的選擇和轉換問題,將對中國未來發展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也將是一部在中國經濟學寶庫中留下重要位置的書。

2

中國經濟指南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本手冊主要涉及中國經濟的18個主題: ①經濟制度史; ②清朝與當代; ③中國計劃經濟; ④經濟改革歷程; ⑤經濟增長與發展; ⑥人口; ⑦勞動力; ⑧消費與投資; ⑨宏觀經濟政策; ⑩收入分配與貧窮; 農業; 國有和非國有企業; 對外貿易; 外國投資與中國對外投資; 銀行與金融制度; 法律制度; 能源與環境政策; 未來增長前景與經濟制度。這些章節都是由專業的人士撰寫的。各章節中的材料緊貼現實,語言平實。本手冊對於想了解中國經濟的專家和學生都非常有用。

媒體評論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領導層決定恢復經濟改革。1992年,中國將市場經濟確立為改革的目標。全面改革啟動,1993年之後取得了突破,1997年後對所有制結構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到20世紀末,中國已經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

然而,中國的改革並未完全成功。國有部門仍然佔據著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實際上,中國實行的是“半指令、半市場”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經濟與社會問題增加,中國在未來方向上再一次面臨著歷史性的選擇。

——吳敬璉

3

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邏輯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是必然的?

宏觀政策的當務之急是減稅?

政府拿走的比我們的可支配收入還多?

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失效?

繼續刺激將導致中國經濟長期蕭條?

要回答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宏觀經濟問題,就必須真正理解中國經濟增長背後的真實邏輯。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韋森教授是宏觀經濟研究領域非常活躍的一位學者。近年來,韋森教授將他對中國經濟的觀察和研究形諸筆墨,撰寫了大量觀點鮮明的文章。本書是相關文章和訪談報道的結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分成上、中、下三篇,分別對應中國經濟的現狀、應該採取的宏觀政策以及背後的理論依據。

媒體評論

怎樣理解中國經濟卅餘年來的強勁增長和近期階梯式減速的深層原因,是當今世界的一大熱點問題。在眾多的名家解讀中,韋森教授的《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邏輯》可謂獨樹一幟。他把中國的經濟發展置於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不僅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格局,還研究了近現代經濟發展史。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他對現階段中國經濟存在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既然1978年以來中國從一箇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轉型才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只要不改變這一前進的大方向,從康德拉季耶夫長週期來看,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速放緩並不值得憂慮和恐慌。重要的是採取正確的政策,特別是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法治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建設,那麼,各種困難和障礙將會迎刃而解。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4

鄉土中國(經典珍藏版)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鄉土中國(經典珍藏版)》輯錄的《鄉土中國》、《皇權與紳權》、《內地的農村》、《鄉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篇著作,是費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論著作。本書沒有按各篇出版時間的先後排序,並取《鄉土中國》為總書名,意以其為總綱,可以引領後面各篇的閱讀和理解。《鄉土中國》雖然是作者在“鄉村社會學”講稿的基礎上撰寫的,但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的分析,其廣度和深度已高於一個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層面。

5

解讀中國經濟(增訂版)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本書是解讀中國經濟最權威著作,總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和改革活動的經驗,提出了一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一般理論,並以此理論分析中國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項成就,面臨的主要經濟、社會問題,探討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書中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實例,系統地回顧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與改革經驗,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

新版針對近年來此起彼伏的“唱衰中國”論調,專闢一章“危機後的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予以駁斥,對*的國際經濟形勢以及我國未來改革發展前景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與預測。新版還收入了有關近來熱點問題“資本賬戶開放”與“林張之爭”的附錄,附錄四“我為什麼不支持資本賬戶完全開放”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視角,從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和穩定的角度對資本賬戶開放的強烈呼聲給出不同的聲音;附錄五“我到底和楊小凱、張維迎在爭論什麼”以局內人的身份剖析“林張之爭”的根源與實質,即有關我國改革道路的選擇、經驗的詮釋和理論的創新,並告知大眾經濟學家之間的爭論是由不同觀察角度和不同知識儲備而得出的不同看法,通過相互切磋可以互相增進。

媒體評論

沒有人比林毅夫更瞭解中國經濟,也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去描述這一經濟體的根本運行機制。這本書是從一個獨特的位置用一種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奇蹟。

——巴里·艾肯格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這本書探討了中國從一個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向一個現代經濟增長的全球領導者進行巨大轉變時的一些根本性問題。這些問題屬於我們這一時代最為關鍵的問題。林毅夫是最有資格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問題的人。在書中他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中國以及世界現代經濟發展前提的全新而重要的視角。

——羅傑·邁爾森,芝加哥大學,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這本書對中國過去的落後根源以及後來的超凡成功進行了清晰而富有見地的研究,對任何想要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人來說,這都是一部必讀的著作。一部早就應該出現的重要著作!

——埃德蒙·費爾普斯,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6

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這本書收集了錢穎一在1987年至2003年17年間在中文期刊和報紙上發表的18篇文章。這18篇文章的一個共同主題是連接現代經濟學和中國經濟改革。這本書在2003年首次出版,這次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時再版,是為了回顧在中國經濟改革歷史中,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是如何交織作用的。從時間點上看,這段時間正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高漲時期。這些文章在發表時,曾有過一些反響,對當時人們思考改革有過直接的作用,對改革政策制定也許有過間接的作用。這本書記錄了現代經濟學如何被引入中國,如何被解讀,並且如何被運用於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這是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媒體評論

這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把對中國現實問題的分析建立在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成果的基礎上,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吳敬璉

7

張五常經典作品:中國的經濟制度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中國的經濟制度》深入淺出地解讀了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驚人奇蹟和驕人成果,完整地闡釋了對於中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作為張五常對西方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制度潛心研究後收穫的精華之作,書中凝結了近幾十年來,他長期深入調查和思考的成果。張五常持續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致力於佃農分成、公司性質、合約理論等研究。他從合約約束競爭的角度出發,將中國的經濟制度看成是一個龐大的合約組織,提出了中國地區競爭的特點是縣際競爭,並對由縣一級行政區劃引發的經濟現象做了合理且詳細的論述。這一分析觸及了制度經濟學一個沒有人到過的領域。

媒體評論

他永遠集中於理解一個經濟制度為什麼會那樣運作,而不是以一個經濟制度應該怎樣為出發點。在分析制度的操作時,他以敏銳的事實觀察來支持他的論證。他的作品具細節,有悟性,照亮著他研討的問題。四十年前跟他研討我獲益良多。

——科斯,諾獎得主

史提芬·張堅守亞當·斯密的偉大傳統。六十年代後期起他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今天開始被認為是真正的經典了。他用看來是簡單不過的傳統方法,去處理那些高深莫測的世事,或者是那些被認為是明顯的對的流行解釋。揮動著自己的魔術仙杖,他打開了新的、又是令人震驚的通道。

——沃因,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

8

中國土地問題調查:土地權利的底層視角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中國土地問題調查:土地權利的底層視角》的成書得益於作者和一眾同仁30年來對中國土地問題不停歇的調查、思考、研究和記錄,儘管調查對象不一,時期有別,但彙集到一起頗能看出中國土地制度的一些本質特徵和存在的問題。

收入本書的案例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農村土地問題,另一部分是城市土地問題。作者採取的是一貫的笨辦法: 一手抵近調查。農村土地案例主線圍繞集體所有制何去何從和農業經營制度的演化展開,探討了包產到戶以後中國農地制度的成員權集體所有制性質,“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制度實施的效果,以及家庭農場、股份合作社、服務主體規模化等農業經營制度的收益成本結構與制約。城市土地問題的研究分析了南海集體土地上的工業化、鄭各莊集體土地上長出的城市、浙江的土地財政與城市化、陝西的以地質押與城市擴張,揭示了以地謀發展模式的特徵與問題。

這些鮮活案例的結集出版不僅是作者與同仁為這場不同段馬拉松調查所付出的心血凝結,更是記錄了充滿爭議的中國土地改革背後的真實變遷片段。

購買書籍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搜索哦

外圖·書單|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推薦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