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助力新型製造模式 企業上雲催生工業新態勢

在數字經濟時代,上雲將是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大勢。

近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通信學會、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共同主辦的“2018可信雲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指出,近年來國內雲計算產業蓬勃發展,正在加速從互聯網行業向製造、政務、金融、教育、醫療等傳統行業延伸拓展,並助力新型製造模式形成,影響日益深遠,而企業不斷“上雲”則催生工業新態勢。

千億藍海市場啟動在即

根據工信部印發的《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計劃目標到2019年,我國雲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0%,雲計算應用能基本普及,雲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掌握雲計算關鍵技術,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雲計算骨幹企業。

時下雲計算產業在我國已全面爆發,無論是傳統軟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巨頭,甚至連電信運營商和眾多創業企業都紛紛湧進這一市場。

當前,雲計算正在加速從互聯網行業向製造、政務、金融、教育、醫療等傳統行業延伸拓展,技術創新活躍度不斷提升,深刻影響各行各業,製造企業上雲更是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2013-2017年我國工業雲平臺企業用戶數年均增長超過146%。

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陸續發佈《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國務院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工業雲作為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獲得高度重視。IDC機構認為,考慮產品更新與迭代,2020年工業雲市場規模可達1500億元。

2017年以後,全國已有十多個省市跟進企業上雲政策,助推企業加速上雲,工業互聯網第一輪投資帷幕開啟。

工信部下一步將重點建平臺,分期分批培育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和特定行業、特定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百萬工業企業上雲,以工業設備上雲牽引平臺技術迭代和功能演進。

催生工業新態勢

當前,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向工業領域不斷融合滲透,工業雲應運而生,企業紛紛上雲,助推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工業新態勢。

如今製造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降低投入成本並保證投資回報率是當前企業迫切所需的,企業上雲成為製造業必然的需求,製造業加速擁抱雲計算。

在信息技術與工業均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工業雲的產業化應用得到了各企業的重視,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開始搭建自己的雲平臺。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面向市場推出Mind Sphere——西門子工業雲平臺,該平臺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企業可將其作為預防性服務、能源數據管理、工廠資源優化等數字化服務的基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則為工業開發者推出了工業雲平臺——GE Predix和開發者門戶。

而在國內,隨著政府的推動,也已建設完成一批工業雲平臺,面向企業提供工業軟件、知識庫、標準庫、製造裝備等資源集成共享服務。同時,各自動化企業也不甘示弱,在工業雲領域加緊佈局,積極面向社會提供工業雲服務,擴大工業雲產業的規模。

工業雲的完善和發展依託的是新型製造模式,智能製造、定製化、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等將藉助工業雲平臺來實現製造的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和協同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從時下阿里雲、騰訊雲、網易雲等企業與製造業合作的情況來看,雲計算助力傳統制造行業實現三個轉變:首先是,生產製造過程的智能化,並助力商業模式轉變;其次,滿足製造業的定製化、個性化趨勢;再次,助力製造業的海外戰略。

“企業上雲”是企業“兩化融合”和智能製造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推動雲應用軟件和服務在企業中大量應用,是發展工業雲和工業大數據的必要手段。

未來,“用雲量”未來將會成為一個企業先進的標誌,也將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經濟指標。

龍頭股成未來投資重點

當下雲計算迎來新黃金期已成為業界共識。

在國內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將形成有效支撐工業互聯網、工業雲發展的生態鏈。當前,工業雲的實現依賴於能夠實現虛擬化、自動負載平衡、隨需應變的軟硬件平臺,在這一領域的重點提供商主要是傳統上領先的軟硬件生產商,如浪潮信息、紫光股份、廣聯達;雲系統集成商則包括:浪潮軟件、衛士通等;雲服務主要提供商包括鵬博士、網宿科技;應用開發商包括用友軟件、焦點科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